节能减排是当下社会的焦点。当人们普遍把目光投向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关注它们在环保方面的表现时,却往往忽略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企业的经营是否绿色,企业的供应链是否高效。一个成功的供应链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一个绿色的供应链将成为未来低碳经济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日前,由全球供应链协会(Global Supply Chain Council)和B2B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GXS联合进行的有关中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调查中,大部分企业表示有建立绿色供应链的计划。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国企业对绿色供应链概念的意识正逐渐加强,但普及度还不高。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采购、生产、物流等公司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绿色供应链就是在进行日常的供应链管理时,把环境目标纳入供应链解决方案。同时,真正的绿色供应链也是一个追求简化高效的供应链。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
具体来说,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企业应该制订原材料的回收计划,对可重复使用的零部件实施回收。企业应该定期评估,以落实和确保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各项举措,减少制造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企业进行新产品设计时应注重可回收设计,在产品设计上提高产品耐用性。回收再利用是一个需要消费者和社会大众,在特定时期内普遍支持,并转化为行动才能成功的概念。回收再利用计划中,对原材料和可再次使用零部件的回收是最为常见的以绿色生产制造为重点的举措。
在仓储和配送方面,企业应该尽量减少库存,精简产品处理过程;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容器和存储设备;实施订单合并处理,提高卡车载货空间的利用率;选择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优化配送中心地理位置选择。在运输方面的“绿色”举措包括减少货物快运、优化运输路线、增加立方利用率、降低卡车的空载行驶率等。
精益理念不可缺少
绿色供应链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精益的供应链。精益思想的核心要素是消除浪费、贴近客户、持续改善,这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宗旨是一致的。因此,在以上所有这些改进供应链管理的举措中,精益是关键。
源于丰田生产方式的精益生产理念,在过去几十年里被奉为现代企业管理的经典。尽管轰动全球的汽车召回事件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于精益生产的怀疑,但事实上此次丰田出现大规模的质量问题,并非精益之过,而是与其过快的全球扩张,以及平台管理、零部件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疏忽有关。从本质上讲,恰恰是因为没有严格贯彻精益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的结果。
在上述所提到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库存管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碰到的一个问题。从平均情况来看,中国企业在库存周转率方面远落后于其他工业国家的同行。贝肯商务咨询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司的平均库存周转率为3(库存周转率=年销售额/库存),韩国公司为13,日本公司为10,美国和欧洲的平均库存周转率为12。很多企业在产能扩张之前,并没有做充分的市场调研,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非市场所需。如果企业在制订具体生产计划时,能够很好地运用精益理念,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一个成功的供应链需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共同协作才能良性运作,因此想要创建绿色供应链就需要各个环节的支持,与供应商合作也是促进绿色供应链发展和提高中国企业环保意识的关键。因此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除了采用绿色环保设计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外,在供应商关系上还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与供应商一起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准则共事,并审核供应商是否遵守绿色供应链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建立绿色供应链的推力
此次绿色供应链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在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并且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并没有相应的计划。但调查还是传递出一些积极的信号,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提高供应链效率以减少浪费,并且在执行公司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建立品牌形象。从调查数据来看,47%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同时有32%的企业会和供应商或客户积极商讨相关环保的合作事宜。
全球供应链协会执行董事Max Henry认为,虽然绿色供应链管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调查结果显示市场正在迅速转型,拥有一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已成为了当务之急。为了及时响应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峰会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作的决议,中国计划在2020年将碳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40%—45%,这是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环保举措。在Max Henry看来,政府相关政策的公布与落实,将成为中国企业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强大推动力。
从目前来看,贯彻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障碍在于成本过高,同时绿色供应链本身的复杂性也是阻碍其实施的最大障碍。作为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的GXS正期望在这两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在电子商务平台能精简跨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产品推出、自动化库存接收、管理电子支付及获得供应链可视化。此次的供应链调查也涉及到了有关电子化、信息化工具的运用,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没有使用电子工具,这对于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商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市场机会。
责任编辑: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