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取消加成,药品供应链重构

    从2009年医改方向定调开始,省级招标、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地,到日前公布的公立医院改革大纲文件的出台,新一轮医改对整个医药产业链条的规划和方向都已经逐渐清晰。

 

  改革必定牵动产业各环节,在各项医改政策逐渐明朗后,新的药品供应链体系如何发展?商业公司面临的挑战在何处?就时下热点话题,记者邀请业内专家共同探讨。

 

取消加成,供应链资本风险暗增

 

  记者:公立医院改革意见提出,今后将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而16个试点城市的试点工作也已经展开。取消加成等公立医院改革措施对现有的药品供应链体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浙江英特药业总经理姜巨舫: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初衷是好的,问题是取消以后财政补偿能否足额到位;暗地的以药养医能否真正解决,这是需要思考的,否则问题会更加复杂化。从国际上来看,医药流通行业是规模依赖型,到了国内还要加一条是资金推动型。取消药品加成,在短期内还难现利好,医疗机构及商业公司的回款情况也会因此而受影响。

 

  国药控股运营管理部部长蔡买松:取消药品加成等公立医院改革举措才是真正的医改,但对药品供应链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公立医院改革首先会导致所有制的改变,这对商业的应收账款会产生风险。因为以前是公办的,尽管存在拖款现象,但相对改革后的企业制形式,企业的风险还是较小。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商业是利好,这样商业企业就能专注于物流配送等服务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医药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宪法:取消药品加成对药品供应链体系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取消药品加成,城市医院的药剂部门由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2008年,全国城市医院的药品采购供应帐面成本为128亿元,占药品采购总支出的9.5%。如何通过供应链合作,将这部分成本以合法、共赢的方式转移给上游企业,将成为城市医院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市医院按照国内外通行的方式向上游企业转移供应链成本是我国药品流通革命的催化剂。只有具备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供应企业,才能与城市医院开展供应链合作,再加上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对医药物流配送的影响,一批中小批发企业将迅速失去包括城市医院在内的公立医疗机构市场,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高。传统的商物合一的药品经营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药品批发企业的物流化转变将不可避免。若干家具备供应链合作能力、能够借助城市医院提供的单一货源承诺与上游供应商实行量价挂钩、款价挂钩的物流化批发企业将共同控制城市医院药品采购供应渠道,实现医药物流和供应链一体化。医药批发企业应当转变观念,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对药品经营模式进行战略性调整。

 

  记者:根据上述改革意见,取消药品加成后,公立医院收入将由药事服务费和政府财政补贴构成,这必定会对地方的财政构成压力。那么如果政府财政补贴不足,是否会对商业领域产生影响?

 

  姜巨舫:最大的问题是应收帐款压力与日俱增,我曾经把应收帐款说成好像是压在中国医药商业头上的一个堰塞湖,什么时候泻下来不知道,但又是人为的。因为药品集中采购的政策中规定是60天的回款,逾期医疗机构可以支付同期银行利息的,而这对商业企业是非常不公平的。

 

  蔡买松: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盈利能力可能会下降,如果财政补贴不到位,对商业也同样是风险,商业成本肯定增加。目前很多试点医院的营运都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状况,这样很可能会把其中的营运成本风险转嫁到商业领域。

 

  李宪法:药品加成取消后,无论财政补助是否足够,药事服务费是否设立,城市医院都会以供应链合作的方式向上游转移供应链成本。对医药商业的影响是否积极,关键在于转移成本的做法是否合法、规范。假如城市医院按照国内外通行的做法与上游企业进行供应链合作,如像上海市闵行区那样对上游企业提供单一货源承诺、供应商管理库存和第三方结算,将大约占药品采购支出10%的供应链成本转移给上游企业,我国医药商业的经营成本将明显降低,利润率将显著提高,给医药商业企业带来重大利好。

 

  城市医院也可继续沿用药房托管、定点采购等渠道转让方式向上游企业转移供应链成本,不改变药品采购供应运行机制,但要求托管企业大幅度让利,获得高于药品加成的收益。这些成本转移方式简便易行但不合法,极易造成渠道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持续性。

 

两票制不受热捧

 

  记者:在药品招标权力下放地方后,全国包括福建、北京和山东等多个省份纷纷推行“两票制”,虽然各省份实施方式不一,但其实施力度却有所加大。您是怎么看目前各省的模式?

 

  姜巨舫:我认为更好的办法应是通过规定合理的进销差来控制,而不是简单地控制两票或三票,这不是问题的核心。只有从源头来考虑,再辅之以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以及提高行业集中度、整治商业贿赂等综合性措施才能解决问题。

 

  蔡买松:在中国目前的医药流通环境下,各地依靠行政手段提高医药流通领域集中度已经成为影响该领域未来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站在商业企业的立场,从中国医药流通领域的长远发展来看,我并不反对两票制的实施,但实施过程需要把握好度。

 

  另外,目前国内各省“两票制”的具体实施虽然不尽相同,但最核心的问题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从监管和安全性来考虑,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监管。近年来国家对工业生产质量的监管已经明显加强,而流通领域的监管也从新医改开始正式启动,两方面都抓起来,同步进行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改革的目的。

 

  李宪法:在不恰当的范围内、以不恰当的方式推行“两票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实行“两票制”的必要条件是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投标报价,中标后与医疗机构直接签订买卖合同,并一次性委托药品批发企业对所有医疗机构配送药品。目前各地普遍实行生产企业投标报价,中标后由生产企业授权的批发企业与医疗机构签订买卖合同。这样的合同订立模式已经决定了“两票制”做不出,也不可行。推行“两票制”,首先要确保生产企业成为合同订立主体。否则,除了规模较大的城市医院外,“两票制”很难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票据管理方式。

 

  “两票制”是现代药品流通方式的产物。只有采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将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做彻底、做规范,才会伴生“两票制”。目前各地开展的以省为单位的集中采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中采购,而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市场准入和第二次定价。通过招标、竞价、价格谈判形成中标候选品种目录,仅仅是药品集中采购的一个步骤。如果医疗机构不能联合起来遴选中标品种,以单一货源承诺为基础与中标药品供应商签订买卖合同,并通过物流外包实行统一配送和第三方结算,药品集中采购模式就无法真正形成。在医疗机构继续实行分散采购的情况下强制推行“两票制”,无疑于缘木求鱼,不可能被医药行业认同。

 

  “两票制”能否推行,关键在于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能否真正演变为公立医疗机构采购制度的改革。只有彻底改革公立医疗机构长期沿袭的分散采购制度,以进销分离为基础在公立医疗机构建立公开透明、充分竞争、分工制衡的采购供应运行机制,“两票制”才有可能全面推行。

 

工商关系渐入“蜜月期”

 

  记者:随着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医药行业未来的格局变化已经逐步明朗。据悉,目前有很多商业企业已经在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工业企业的沟通和联系。您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

 

  姜巨舫:我认为工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分工、合作、共赢甚至是相辅相成的伙伴关系。现在有种误区是认为工业代替商业的功能,还有把商业仅仅定位于配送,包括工业自建配送和分销体系等等,这些都是短视、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想法。

 

  在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前提下,加强工商之间的合作是确定的趋势。我一直持这种观点:工商必须携手,战略合作共赢明天,哪怕商业集中度提高了,区域市场的控制力增强了,也还是要以双赢的眼光来思考合作,商业应该谋求合理的利润,不是无利也不是暴利,建立一种具建设性的可持续的伙伴关系。

 

  李宪法: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医药行业的工商关系。工业企业将成为药品交易主体,商业企业的代理经销、融资回款等职能将逐步弱化,并最终转变为药品交易的物流和渠道服务企业。首先,商业企业争取中标药品的代理配送资格,需要建立良好的工商关系;其次,在医疗机构联合遴选中标品种,实行量价挂钩、款价挂钩时,商业企业需要向工业企业争取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优惠比率;第三,物流化的商业企业需要向工业企业销售渠道增值服务产品,实现供应链一体化。所有这些,都要求商业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工业企业的沟通和联系。

 

责任编辑:紫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