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看得见的手相中流通领域 该管的就要管

原商务部官员:看得见的手相中流通领域 该管的就要管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认为消费流通不需要政策,放开靠市场就可以了。我们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流通政策作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应该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21日在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上说。

 

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把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流通领域,重新纳入政府调控,并希望未来的流通政策能与货币和财政政策并驾齐驱。这一提法当下的背景是,中国出口虽有回暖但依然严峻,内需在未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地位越发重要。

 

作为主管中国内外贸的部委,商务部整顿内贸的政策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

 

对于如何提振流通领域,黄海把商务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概括为五项创新的流通政策,大体包括政府加强流通宏观管理、加强批发体系建设、培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维护市场价格稳定等。

 

这些政策下一步如何发挥作用,对相关的参与主体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黄海接受了本报采访。

 

政府组织批发体系

 

经济观察报:前些年我们国家比较重视零售业,而淡化批发体系的建设,现在为什么又重提批发体系的组织?

 

黄海:前几年有一个误区,大家就认为环节越少越好,当然如果环节可以少,我们没有必要人为地去加。但是一些分散生产、分散消费的产品,中间环节不可避免。

 

例如像工业品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种形式国外或者发达国家根本没有。但是中国很多,典型的是义乌。所以不能完全套用国外的经验。

 

眼下,这种批发体系都是工厂或者说是生产者自己在做。工业和商业的分离,按照传统经济学来讲是社会的进步。但是中国现在都是工业企业自己在搞商业,因为没有专业的批发组织给它支持。

 

目前,对于生产资料和工业品批发体系的重建,国务院高层非常重视。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有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现在全部垮了。现在怎么重建,这是国务院给商务部的题目,正在研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国家也需要在批发领域拿出一个指导意见来。

 

经济观察报:目前的大致思路是什么?

 

黄海:到底是搞综合批发、专业批发还是搞代理制,都在研究,总之形式很多。也有一些方案,但是哪个是主流还确定不下来。整个大的思路,应该是分大的品种。

 

有些产品,比如大宗的原材料还是以直供为主。例如造船厂、汽车厂,所需要的钢铁占比很大,的确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客户都是稳定的,这块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关键是比较分散的产品,特别是消费品这块儿,基本上这一类是通过批发市场,大家都去采购,义乌是这种形式的典型。这也可以算作一种模式,就是在一些日用消费品和工业品的产地搞这么一种市场或者平台。

 

第三种主要是现在的超市卖的生鲜产品、农产品等大部分采用的模式,就是有专门的采购商,即有一个第三方的采购商。当然真正的超市办基地的也有,但是成本比较高,多数超市还是委托给中间采购商。

 

当然还有一些国外品牌,主要是代理制,他们分得很清楚,按照区一级代理、区域代理、城市代理等等。

 

现在商务部正在判断有没有优劣问题,还是说对不同的商品采用不同的形式是合理的。为什么不好说呢?因为一些模式本身也在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发展。就如工业品的批发市场,大家都认为是毫无前途,特别是前几年的批发市场存在的都是假冒伪劣,大家认为一定完了,但是现在也在调整、提高。

 

再比如义乌,现在不是到那买货,实际上都是去看货、看样,下订单。

 

确实想不出办法来怎么去调整,似乎都有合理性。

 

政府打造物流企业

 

经济观察报:政府希望靠行政力量来打造大型物流企业,为什么要这样,这是否会干扰市场经济?

 

黄海:商业体系终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从总数来看,什么时候也不能以大商业为主。但是目前从政府来看最缺的还是大型的商业。所以,流通组织创新主要是培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现在中国的大型流通企业和国际上相比竞争力还是比较差的。具体的体现,一个是销售额不行,第二是我们走不出去。中国商品卖遍世界,但中国的商业企业出不去。这里的原因很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企业竞争力不行。

 

目前商务部在大型企业重组过程中有多种模式:一种是以政府主导的,就像上海、武汉把国有的能合的全合了。

 

另一种模式是像国美和苏宁这种民营企业,它就不是行政主导了,完全靠资本的力量。问题是只有家电业做成了,商业的其他领域没有做成的,我们看不到哪个民营的超市,或者百货店成为集团。商务部也在研究这个原因。

 

第一种模式,运用行政的力量,大家都说不行。但我还是要讲,还是要试。上海的百联集团把国有的几个公司全部合在一起,目前的销售额很高,进入了前几名,还是在运转。

 

流通是个特殊的行业,我前面说过了,商业体系中就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上海这么整合,占整个市场的份额还是有限,构不成垄断。

 

该管的就要管

 

经济观察报:现在为什么提出加强流通的宏观管理?

 

黄海:我们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市场就应该放。具体表现是政府的流通主管部门一撤再撤。

 

商业部门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频率最高的部门,这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原来在商业部工作,后来改成国内贸易部,又改成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最后改为商务部,最短两年一次。政府应该管立法,正是由于流通主管机构或者商业主管机构一撤再撤,导致流通立法严重缺乏,目前仅有的一些法律就是市场交易一般的法律,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实际来看这不是正确的,有些事情是只能由政府来做的。

 

经济观察报:以前我们也在对流通市场进行调控,现在有哪些转变?

 

黄海:调控一直有,现在指导思想变了,重点变了。原来调控的重点是为平抑物价,就是防短缺、防通胀。现在的重点变为稳定市场、应付突发事件,因为现在已经供大于求了。

 

原来的重点主要是供应,向市场投放,现在是投放与收储相结合,规模与品种也扩大了,例如收储这部分,以前粮食有,其他没有。

 

经济观察报:流通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为什么还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

 

黄海:其实,流通既是充分竞争的产业,也是带有公益性的行业,所以政府要给予支持。美国是直接补在农业上,美国的农业部是管农产品流通的,欧盟也是一样。中国之前只是为了稳定市场,但对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没有支持的。

 

前一阵子,财政认为流通主要都是民营,财政不能直接支持民营。但是这些观念现在都已经转变了,现在是支持产业。

 

今年家电下乡150个亿,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70个亿,农村市场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和城市的服务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一共60个亿。这个是临时加的,以前都是用外贸发展基金,万村千乡以前也是用外贸发展基金,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财政还是应该有专门支持内贸的基金。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