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改革20年来,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十六大以后,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流通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使流通产业的地位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性的原因,中国流通产业基础差、起步晚,又面对后WTO时代的挑战,改革造就了一个适应转轨变型的流通模式,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流通体制尚未建立;改革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商品市场,但高效、有序、安全、稳定的市场运行体系尚未建立;国有商业改革已取得很大成就,但多元化的社会流通结构尚未建立。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订单经济和效率经济,社会再生产时间中,生产加工时间只占5%左右,而产前流通与产后流通时间占据95%左右;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物质占用,处于生产过程只占5%左右,而95%却停留在流通的各个环节;整个社会再生产费用,生产过程只用5%左右,而95%都是花在产前、产后的流通过程的各种费用。因此,重不重视流通,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问题,更直接关系到生产的出路和整个社会的效益。我国经济运行长期处于高速度低效益状态,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不重视流通、交换、市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GDP每年平均以9%--10%的速度发展,其中将近一半被95%--96%的产销率和97%--98%的购销率所抵销。这些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流通改革任重道远,流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流通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现就我国近期、中期流通改革的方向、模式和目标体系,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求教于业界同仁,以期引起重视,共同推进我国流通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一、流通产业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产业的经济形式应是以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制商业企业(集团)为主导,以民营商业为基础,以适当引进外资为补充,以大量的小商小贩存在为特色,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社会流通经济结构。
第一,商业产权改革的目标模式是通过三个引进(引进外资、引进外地资本、引进民营资本),达到三个置换(置换股权、置换身份、置换机制),实现三个多元化(社会流通经济形式多元化,企业股权构成多元化,国有商业资本参股、控股形式多元化)。
第二,国有商业资本要退出流通领域,但不能完全退出,对于经营国计民生重要商品的大型企业(包括大型的进出口公司)坚持控股为主;对其他具备全国性、区域性的连锁经营的公司,要以参股为主,充分发挥股份制企业的作用;对于一般中小公司应该全部退出,实现民营化经营。
第三,流通领域的外资引进,必须坚持“洋为我用,以我为主”的方针,要采取“开大门、关后门、提高小门门坎”的战略,增强地方自我保护意识,保护商业资源、保护中小商业企业利益、保护流通产业就业的多渠道。防止盲目引进、过度引进、多多益善、政绩标志的错误做法。
第四,要大力扶持民营商业的发展。商业领域是一种竞争性非常强的行业,点多面广,分散经营,市场变化快、风险大,机动灵活,适合于民营资本经营,应在搞活市场、多层次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二、商品市场结构模式:以启动内需为主导,以完善小康型商品市场为基础,兼顾温饱型市场的需求,积极开拓富有型的商品结构,扩大服务领域、开拓服务产品,引导消费新潮流,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第一,中国人均GDP只有1200美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不到500美元,应该说从总体上看,我国刚刚完成从温饱型的商品结构向小康型过渡,还存在大量的贫困户、下岗职工、待业人口和低保户,其人口总量不少于英、法、德三国人口的总和。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差距,这就是国情,因此,贪大、求洋、追高,讲豪华、讲排场,盲目模仿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都不应该成为中国现实消费的主流。
第二,生产更多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保证食品安全,营造和谐、有序的购物环境,逐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素质,是近中期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
第三,中国商品市场层次多、差别大,需要分类指导,对于东部发达地区,重在创新、发展;中部地区在于完善、提高;西部地区扶持、开发。各有重点,扬长避短,促进交流,整体推进。
第四,“富有消费”、“富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它只是一种现象,而且是虚假现象,它不是以经济实力为支撑,而包含着公款消费、行贿消费、挥霍消费和负债消费,存在着大量泡沫,它既不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主流,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消费方向。而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敌”,要正确引导,慎重发展。
第五,引导消费新潮流,不是提倡奢糜之风,摆“豪华宴”、追“极品”、造“大别墅”、普及豪华车,而是改变消费观念,改革消费陋习,提倡绿色消费,保障食品安全,扩大服务消费领域,讲究消费质量,注意对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引进。但绝不是意味着“新的消费时代”的开始,奢侈品也不会成为今后两年的消费热点。
三、城乡商品流通结构:是以特大城市商业为主导,以中小城市为主体,以农村市场为基础,积极发展“万村千户”农家店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资仓储商店,通过连锁经营,架构城乡互动的流通网络体系。
第一,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集聚商业的大量资源,包括市场、货源、管理、人才的优势,产生巨大的辐射力,成为全国或区域的商业中心,主导着全国市场。
第二,中小城市是中国市场的主体,是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的节点,是城乡交流、区域合作的枢纽,无论是对GDP的贡献,还是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商业网点,或是从业人口,都构成中国商业的主体。
第三,中国城市化水平不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八亿农民提供全国90%以上的农产品,吸纳着全国40%的购买力,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中,农村市场都是中国市场的基础。充分发挥农村个体户、村头店、货郎担的走乡串户的补充作用,有重点地扶持开展“万村千户”农家店活动,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以经营化肥、农药、种子为主的仓储商店,利用仓店合一、批零兼营、会员制形式,达到廉价销售、防假利农的目的。
四、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以现代的、大型的、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以中小商业为基础,积极推广连锁经营形式,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作用,鼓励大型生产企业构建通向世界市场的分销体系。
第一,培育和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是发展中国流通产业的客观需要,不是为了对抗,而是适应竞争;不是争强做大,而是为了发挥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引导、模范、示范作用,促进中国流通产业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向跨国公司发展,开拓国际市场。
第二,做大是为了做强,不是为做大而做大,要从规模上说,不论中国哪一个流通企业(集团)一百年、甚至二百年也无法赶上沃尔玛。商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一个地区、一个商圈内,单体企业的对抗和较量,是在同一商圈内对消费者内聚力、吸引力的对比。所以,要以做强为目的,从每一个企业做起,才能又强又大,屹立在世界竞争之林。
第三,中小商业是中国商业的基础,是中国商业的希望,它包括中小城市商业、中小连锁商业和中小型商业企业,根植于中国大地,与广大消费者建立了最直接、最广泛、最密切的经济联系,支撑着共和国“商业大厦”,构成中国市场的主体。因此,必须予以极大的重视,不要因大而失小,不要因小而不为。
责任编辑: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