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活消费品批发体系:以经营关系国计民生重大商品的大型进出口公司为主导,充分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易市场、供应商和商业专业公司的基础作用,积极发展连锁批发和网上批发,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和仓储商场开展批零兼营业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批发体系。
第一,关系群众生活的重要物资,一要保证市场相对稳定,二要应付防灾的急需,三要保持与国际市场沟通。因此,需要以有实力的甚至国有资本控制大型企业为主导,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所决定。没有一个国家实行百分百的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没有一个国家对石油、粮食等重要物资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第二,商品交易市场是中国改革的产物,已构成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包括:以零售为主的小商品市场,批零兼营的专业交易市场,以批发为主的商品批发市场,已经升级换代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商品采购中心(如义乌小商品城)。各种市场都在以不同的程度,建立在产业集群、乡镇企业、专业村、专业户的生产基础上,形成沟通城乡、连接区域,具有中国特色的批发体系。
第三,大量的供应商以规模小、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为特点,以代销、专店、专柜经营的形式,从商品、资金和人员等方面,支持着零售市场的发展,发挥了传统三级批发所无法发挥的作用。
第四,连锁批发和网上批发是发展方向,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加速商品流通进程、提高流通效益、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佳途径,应是流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连锁企业发展的方向。
六、城市商业结构:以市商业中心为主导,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商业街和专业市场为特色构建多层次的城市商业结构。
第一,以城建市,以市兴城,市以城在,城以市兴,商业是现代城市的经济基础。古代城堡与现代城市的区别在商业,现代城市之间的差别在于商业的规模和集聚程度,无商不成城,要重视商业在城市的发展。
第二,市级商业中心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是城市内聚力和辐射力之所在,它对城市商业发展起到引导、示范和标志性的作用。它既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是现代文明建设的产物。
第三,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它直接营造着生活环境,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内容,是一项“民生工程”。要以满足度、方便度、舒适度为标志,重在业态完善、功能配套。
第四,城市模式化是当前一个主要倾向,由千店一面转向千城一面,特别是连锁化的发展,一样的标志、一样的形象、销售一样的产品,抹杀着城市之间的特色和差异。因此,如何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和产业优势的商业一条街和专业市场,这是城市商业发展个性化的表现,要统筹策划,继承传统,融入现代,发挥特色,形成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靓点和优势。
第五,要贯彻“因市制宜,因需而变”的原则,制定科学又富有特色的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城市发展的历史不同、规模范围大小不同,所在的区位和周围的环境也不一样,一定要从现实出发,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重在创新,重在对商业资源的保护,重在扶持中小商业的发展。
七、零售业态结构:城市商业业态的结构是以大型百货为主导,以各种超市为主体,以专业店、专门店为特色,有重点地创建现代购物中心,形成各种业态共同发展的业态结构。
第一,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的经营形态和存在的方式,是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自我选择,每一种业态都有特定的经营形式和消费群体,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取代、相互排斥,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大型百货卖精、超市卖廉、专门店卖品牌、专业店卖品种、便民店卖时间,都有自己存在的空间。
第二,业态没有生命周期,百货店的产生并没有代替夫妻店的存在,超市的出现也不意味着百货业的衰亡。作为经营形式的业态是以需求而存在,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其主体业态会出现变位和更新,如在小商品条件下,主体业态是个体户、夫妻店,而在商品经济条件都让位给百货业,在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却以各种超市为主体。未来发展可能让位于电子商务,但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发展时期。
第三,大型百货是与城俱在的业态。随着经济发展,百货业发生分化,呈现“小型百货个体化、中型百货超市化、大型百货功能化”,大型百货成为城市商业的形象,以规模大、功能全、信誉好取信于广大消费者,成为购物、消闲、旅游首选之地,形成城市独特的风景线,发挥市场各业态的主导作用。
第四,专门店、专业店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消费需求细分化、专门化、层次化的表现,它标志着零售业态发展的水平,锁定了一批消费群体,以品种、品牌、品质和品位构成众业态中的特色。
第五,购物中心是现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它是以规模大、业态多、功能全、辐射面广为特征,几万平方米、十几万平方米,甚至几十万平方米,要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支撑。一般情况下,人均GDP在2000--3000美元才进入导入期,5000美元以上进入发展期,人均10000美元才发展到成熟期。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城市具备引入条件,千万不要盲目发展,全面开花。
八、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现代物流配送从中国现实条件出发,应是以大型连锁企业的自采自配为主导,以大量的供应商直接送货为基本形式,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有条件的大型生产企业要推行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产供销一体化的物流模式。
第一,现代物流不仅是运输概念,应是商业概念,是适应连锁商业发展,以降低成本为内容、以提高运行效益为目标,直接服务于基层店的送货、配货、补货体系。
第二,现代物流不单是运输概念,而是物流各个功能的整合,包括从采购、运输、贮存、加工、配送的全过程,实现无缝隙的衔接、零环节的运行。
第三,现代物流是社会化的概念,是社会的资源共享、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节约社会成本。
第四,鉴于我国的现状,大型零售企业(包括连锁公司)80%以上的商品采取代销形式,由成千上百家供应商直接供货上门,商业自采比例较小,必须充分发挥供货商的作用,有条件地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五,大型生产企业开始试行供应链管理,建立直接通向市场的分销通路,掌握销售的主动权。这虽然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方向,但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物流的基础设施、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企业的实力,以及企业的规模和品牌的影响力),我国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要尊重现实,不宜普遍推行。
九、商品市场的竞争态势:随着对外全面开放,我国商品市场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竞争的压力,市场竞争将由单一的价格竞争,进入以人才为核心、以服务为内容、以企业形象为条件的全方位、系列化的竞争。
第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这是流通领域进入后WTO时代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向,所有的企业都必须面对两个市场,学会两种竞争战略和策略,增强竞争观念,提高竞争素质,应对两种竞争压力。
第二,决定流通产业未来命运的三大要素,科技、信息和服务,都要靠管理者、经营者去掌握、去运用,特别是随着连锁规模的扩大,跨地区、远距离、多方位的发展,其胜负全取决于人才的素质和水平。没有人才做保证,连锁企业的发展成也规模、败也规模。
第三,在商品同质化、经营雷同化、品牌普及化的情况下,仅靠价格竞争是有限度的,也无法维持长久。因此,服务竞争将成为今后商业竞争的主要形式。商业竞争将取决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服务的范围和质量。
第四,企业形象包括外在的形象(购物环境、购物条件、商业设施等),还包括内在形象,即企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这是现代消费者选择不同业态购物的先决条件。信誉作为无形资产,是提高顾客忠诚度的根本保证,它是对企业发展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企业既要重视有形形象的塑造,更要重视无形资产的积累。
第五,市场竞争的形式是多方位的,既存在外资与内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又存在各种业态之间的竞争,也存在同一经济形式的竞争。面对着市场竞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尖锐性,企业必须把握三条基本原则:一是任何竞争形式都不能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二是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根本规律,没有压力、没有风险就不能发展,要有风险意识;三是竞争的性质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决定于自己的实力。
十、内外贸一体化的趋势:以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管理的组织机构为主导,逐步实现市场观念、运行机制、交易规则的统一,尊重专业分工,发挥各自优势,立足国内市场,积极、稳定地发展对外贸易,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国内统一市场。
第一,内外贸一体化不仅是组织形式的改变,而是一次管理模式的创新,两种市场、两种体制、长期分离的内外贸体制得到彻底的改变,一个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国内统一市场正逐步形成。
第二,内外贸一体化重点在于观念的改变,树立开放思想,与国际接轨,遵照市场规律、国际惯例、世贸组织条款,参与国际大分工,实施两个市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发展战略。
第三,内外贸一体化,不是业务混合化,要尊重社会分工,要保持巩固传统的流通渠道和客户关系,要发挥各自优势,而不是“抢饭碗”、争“渠道”,谁都去做出口贸易,而导致分工紊乱、恶性竞争、自我残杀。
第四,内外贸一体化要正确处理两个市场的关系。国内市场是基础、是根本,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要以有利于国内市场为前提。引资和对外贸易都要以不损害国内市场为标准,盲目引资,过度开发,或单一地追求进出口贸易额,都可能导致因小失大、因外失内,影响国民经济协调、稳步和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