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该公司自创建以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迭逢困境而终能突破,成长为一个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这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在公司成长过程中,致力于打造文化品牌,努力构建和谐企业,企业文化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企业家精神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
该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企业家与企业经营诸要素(其中尤其是人的要素)的高度匹配,企业家精神有效根植于企业文化土壤,为企业文化的培育、发展、成熟注入了强力基因,从而使企业孕育出强大的精神动能,帮助企业走上了一条规模持续扩大、实力持续增强、能耗持续下降、效益持续提升、环境持续改善的科学发展之路。
石横特钢的发展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1992~2000年,是生存维持阶段,一是改变有钢无材的局面,先后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小型、普线生产线;二是组建了股份制民营企业。期间,以董事长张武宗为首的公司领导,困境求变、锐意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实行多元化投资和技术改造,大胆探索企业体制创新,成功地创造出了“一厂两制、国企民营共同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被企业界、经济界、新闻界称之为“石特模式”,并在全国推广。石横特钢的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好的开端。
2001年至今,为规模发展和结构定位阶段。规模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投资40多亿元,分四期扩大规模建设,即铁、钢、材、焦四大系统的生产匹配和最佳结构优化。这些改造和建设,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确立了规模、要素结构、循环经济、环保等方面的工艺装备水平,奠定了今后发展的物质基础。结构定位阶段,即经过多年的实践、探讨、争论,至2005年,确立了“产品四化”(小规格化、微合金化、专业化、精品化)方针;2008年,确立了以建材为主要方向,完善“产品五化”(增加高强度化)方针,指明了发展方向,增强了发展信心。石横特钢的企业文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
运行支撑体系实现文化品牌战略转变
20多年来,伴随着企业的发展,石横特钢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了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综合、由表象到深层、由一般文化活动到文化品牌战略的根本性转变。
2005年,集团公司建立了企业文化理念识别体系,该体系囊括了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战略及10条基本理念,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2007年,推出了企业文化行为识别体系,即《员工行为规范》。2008年,规范了企业文化视觉识别体系,理念体系中又增加了企业愿景、企业使命的内容。2009年,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考评办法》和《企业文化建设年度考评细则》,完善了考评体系;2010年,又着手创建企业文化子系统。
到目前为止,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三大体系(理念体系、行为体系、视觉体系)、支撑体系(组织保障、管理考评办法)、运行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监督检查机制、考评激励机制)已全面建立起来。特别是集团公司成立了企业文化推进委员会,二级单位建立了43个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构建了全覆盖的企业文化网络系统,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教育培训营造浓厚企业文化氛围
全员推进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企业文化认知度的重要途径。通过内部媒体《石横特钢报》、广播站、电视台、宣传栏等,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向8000多名员工发放《企业文化员工手册》读本,对新进厂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系统培训,定期更换企业文化长廊,评选十大影响力品牌集体和员工,学习借鉴优秀企业推进企业文化的典型经验等。这些措施和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文体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传播载体。多年来,石横特钢不断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如,由离退休职工成立的威风锣鼓队,在泰山国际登山节、泰安迎奥运火炬传递仪式、肥城桃花国际旅游节、济南品桃节上激情表演,向社会展示了钢铁工人威武雄壮的精神风貌,成为集团公司一张靓丽的文化品牌。同时,他们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硬件建设,在现有文化设施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企业文化打造名企常青基业
石横特钢企业文化建设硕果累累。2004年申报的《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为做大做强企业提供不竭动力》成果,获山东省优秀企业文化成果二等奖、泰安市优秀企业文化成果一等奖。2009年申报的《以企业家精神引领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获山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奖、泰安市企业文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他们编纂制作的《企业文化员工手册》、《石特年鉴》、《企业宣传画册》、《石横特钢报》、电视专题片等,多次获得省市企业文化单项创新成果特等奖、优秀奖。同时,该集团公司还被授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山东省最具幸福感的企业”荣誉称号。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建设强大的、优良的企业文化,只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打造基业常青的百年名企。正如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纪伟所说:“企业运营与发展,差的企业靠权力,一般企业靠制度,好的企业靠文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强力“文化助推器”,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必将勇往直前、不断发展。
(来源:现代物流网 20100412)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