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不容质疑的,但是,钢产量的迅猛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我国保持长远可持续发展所不能接受的,改变钢铁产品出口政策是权衡利弊后的必然选择。
翻开近几年的历史数据:钢材板带类出口占钢材总出口的比例从2004年的40.26%上升到目前的60.02%,涨近20个百分点。其中,2004--2009年,板带类出口占比在40%--50%之间浮动,而在2010年前5个月就猛增至60.02%,呈翘尾式上升。且2010年1--5月钢铁板带出口数量累计同期增速为246.2%,出口金额累计同期增速为170.5%。
棒线材出口占钢材总出口的比例从2003年的34.34%下跌到目前的11.36%,跌23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到国家多次对初级产品下调出口退税甚至加征出口关税的结果。
国家财政部6月22日取消的出口退税品种主要为热轧(非)卷材、冷轧板材、非合金钢窄板材(未经包、镀、涂层)、型钢等。这次涉及的品种,大多数为板带材,不再像往年,调整出口退税仅对装备落后的民营中小型钢铁企业出口影响大,这次对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影响会更大。
作为影响钢材对外贸易额的两个重要因素——出口退税和汇率,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渠道对出口产生影响。其中出口退税是一种行政的手段,实行起来比较方便。通过对历史进出口数据研究发现,影响中国钢材出口的长期因素是汇率、中国钢材的生产能力和中国钢材在世界的相对价格,而出口退税只是影响钢材出口的短期因素。
短期内,钢材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或下调都会导致一般钢材贸易出口呈同向变动,同时由于出口退税率随着出口钢材加工深度的增加而提高,因此通过对出口退税率调节可以带动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只要产品质量过硬,附加值高,即使市场风浪来临,由于市场认知度较高、信誉好、品种选择余地大,也能享受到一定的政策倾斜,相对效益好,受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相对偏小。未来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只能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来占领国际市场。
一个企业能否拥有定价权,一看市场控制能力——集中度(占有市场份额);二看其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独一无二的产品,没有替代品,相当于垄断了整个市场,所以想提价就提价;说到底还是看技术,谁技术先进,谁转移成本的能力就较强。比如intel的cpu、三星的内存条、高档显示器——想涨价就涨价,中国的山寨手机,只能在低端市场还有一席之地。
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在低迷的钢市环境中,宝钢率先将7月份的汽车用深冲冷轧板下调1000元(每吨,下同),武钢将汽车板材下调1200元,相反,新日铁却坚持与丰田汽车就上半财年(4月1日--9月30日)的汽车用钢谈判价格较2009财年涨25%。中国的汽车板一般是用作替代日本的汽车板,一旦涨价,就失去竞争力,转移成本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汽车厂家接盘能力弱时,宝钢、武钢、鞍钢等只能选择下调汽车用钢价格。
三大矿山巨头的疯狂挤兑、国家对2005年以来建设的钢铁项目进行清理的决心、不断下调的出厂价格、欧盟反倾销大旗接二连三的举起,可以说许多钢铁企业都在面临着生存危机。因此只有调产品结构、调布局结构、调装备结构、调组织结构等,才能振兴钢铁业渡过危机,将严重过剩的钢铁业以往外延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内生发展,减少自身发展对资源和市场等因素的过度依赖。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