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全球性通货膨胀暗流涌动

    虽然现阶段欧美发达国家紧缩阴霾笼罩,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使人忧心忡忡,与此同时,全球性通货膨胀暗流涌动,迟早汹涌而来。为此,有关方面都要未雨绸缪,及时正确应对。

    全球通货膨胀暗流汹涌,主要基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发达国家负债累累,主要货币储备和银行储蓄“空洞化”。此次金融危机前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负债累累。据有关资料,欧盟27国2009年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分别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8%和73.6%。美国累积债务也达到了13万亿美元,逼近其GDP的90%。美国前审计长预计,1998--2008年美国联邦债务,再加上未入账的未来负债(养老金),其总债务将达到63万亿美元。不仅如此,美国地方政府和普通居民也欠下了大量债务。这就表明,发达国家“寅吃卯粮”,大量负债,使得很大一部分其他国家外汇储备和金融机构存款已经“空洞化”,单位货币后面的相应数量物质财富已经被提前消耗掉,不存在了。剩下来的,只是一堆从印钞机中产生的纸币。

    二是继续滥发钞票,现有货币购买力被急剧稀释。一些国家(含地方政府和居民)的巨额负债,即被提前消耗掉的物资财富,如果能够通过财政盈余来偿还,那么,其他国的外汇储备和银行存款背后所代表的物质财富,就有保证,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很不幸,今后结果将不是这样。由于债务太多,赤字太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不能够通过增收节支等正常途径弥补亏空,只能依靠大量印刷钞票偿还债务。不仅如此,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经济复苏,避免经济二次探底;以及维持过高社会福利,安抚人心,避免社会动乱,美国等西方国家将继续滥发钞票,使得既有货币的购买力进一步被稀释,相应价值符号所代表的物质财富进一步缩水。由此产生了世界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基础。

    为什么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高额赤字,大量印刷钞票的情况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世界性通货膨胀呢?这是因为,一些制造物质财富、大量贸易顺差的国家一直在购买美国国债和储蓄美元,这就使得过量印刷的美元暂时还只是“笼中之虎”。但这个“笼中之虎”不可能永远被禁锢。而开启“笼门”的主要力量将来自于,已经开始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在这个大调整之下,一些国家的商品出口减少,进口显著增加;贸易顺差下降甚至出现逆差。随之而来的将是外汇储备的减少,前期累计的巨量外汇储备,尤其是美元储备开始流入市场,寻求购买力兑现。由于另外一些国家长期“寅吃卯粮”,相应的物质财富已经消失,因而其购买力难以兑现,只能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

    今年以来,一些新兴国家经济增势强劲,超出预期。其中第一季度土耳其经济(GDP)同比增长11.7%,巴西经济增长近9%,印度增长8.6%,泰国增长12%,马来西亚增长10.1%,但通货膨胀也随之而来。印度、巴西、越南等国都面临较高的物价涨幅;中国的CPI和PPI涨幅也有可能超出计划目标,CCPI更会达到两位数的全年涨幅。预计随着经济复苏向欧美发达国家扩展,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逐步转向平衡,大量累积货币开始到市场寻找出路,暗流浮出水面,全球性通货膨胀就将汹涌而来。有关方面都要未雨绸缪,正确应对。

    1.坚持人民币自主、适度、逐步升值趋势。以此来对冲国际市场大宗商品涨价,推动国内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2.外汇储备的适度实物化。现阶段中国外汇储备存在形式单一,黄金等实物形态所占比重太低缺乏对全球性严重通货膨胀和信用危机的抵御能力。因此,必须进行外汇储备的适度实物化,即将一定比例的货币、债券等“纸张”形式,转换成为贵金属、有色金属、石油、矿石等实物形式。这样做还能够低吸高抛,赚取价差,增强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中国影响力。

    3.逐步减少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外汇储备过多,达到一个限度后就会走向反面,成为受制于人的“软肋”。今后中国外汇储备不应继续增加,还要逐步减少。为此,需要降低贸易顺差,在对外贸易中,较大幅度地增加进口和放缓出口。

    4.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更快、更大幅度的扩展。为此,需要在国内收入分配政策上进行相应的预先调整。比如实施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更大力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增加更多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努力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更快、更大幅度的扩展,为中国出口产能转移提供广阔空间。

    5.建立庞大的商业储备和战略储备。结合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减少,一个重要途径,是中国有关方面,包括国家和企业两个层次,对矿石、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进行连续多年的“超量进口”,建立庞大的中国商业储备和战略储备。这也是外汇储备适度实物化的主要内容。建立庞大的储备库存,需要国家予以外汇资金的支持,还要鼓励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这样做虽然需要一定的储备费用,也要承担一定的价格风险,但却可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解除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瓶颈”约束,算大账是划得来的。

    6.积极进行资源投资。主要是各种资源型商品和相关企业资产,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虽然目前遭遇了一些挫折,也要百折不挠,坚持下去。在这个问题上,要舍得花钱。即使现在买得贵了一些,但数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还是很划算的。无论如何,购买资源和资产,比单纯储存纸币和购买债券(国家主权白条),要安全得多。

    7.投资者“去货币化”,逢低买进。在全球性通货膨胀汹涌而来之时,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物质财富,包括商品、资产、权益等,无一例外地出现价格飙升。因此,相对而言,现阶段贵金属、大宗商品或股市价格,均处于中、低价位。投资者的长期战略应当是“去货币化”,逢低买进。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