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丁俊发]对中国采购与供应链战略的认识与分析

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供应链管理

 

    2003年9月10,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利丰集团在北京翠宫饭店举办了“中国入世与企业竞争力及供应链管理”研讨会暨《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一书发布会,利丰集团冯国经主席,利丰集团董事、利丰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敏先生介绍了他们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如何使一家历史悠久的华资贸易公司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商贸集团的经验。冯国经先生认为供应链管理有七个重要理念:

 

    1)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

 

    2)强调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建立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上明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3)各企业紧密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4)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信息流程和资金流程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

 

    5)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的运作;

 

    6)缩短产品完成时间,使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

 

    7)减少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

 

    我认为,这七个理念中,(1)、(2)、(3)是供应链管理的实质,(4)、(5)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两种主要方法,而(6)、(7)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即从时间和成本两方面为产品增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的性质不一样,供应链的设计模式也不一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作为一个企业如何实施?我认为有七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理念的转换。中国的许多事情难于启动,或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不是客观的就是主观的。建立供应链系统,优化供应链管理,我认为在中国已到了可以启动的时期,特别是沿海地区。关键在于理念。我们长期以来生活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供应链这一新的营运模式很陌生,不熟悉,不理解,所以必须理念转换。

 

    第二,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建立供应链拉式系统。先确定需求,然后按需生产,减少产品过剩和缺货的风险。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物流商至最终用户,形成网联体系,从相互之间的输赢关系变成共赢关系。

 

    第三,实施企业供应链流程再造。供应链好比一条管道,里边有工作流程、实物流程、资金流程与信息流程,要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整合,流程进行优化,并根据需求及时修正与改进。要建立起供应链整体效果的评价体系,并实现供应链各环节利益的合理分配。

 

    第四,建立起供应链环节中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中国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信用,缺少信用体系,也缺少信用认证制度,企业之间有一种不信任感,恐怕受骗上当。在这种状态下,供应链无法建立也无法运行。所以,实施供应链管理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信任度。这要有一个社会信用环境,并从每个企业自己做起。

 

    第五,既要在供应链中成为主角,也要甘当配角。一个企业要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自己要当好主角,但一个企业在不同的供应链中不可能都当主角,有时也可能是配角。因为一个企业可能是供应商,也可能是生产商,也可能是销售商。有时在供应链中处于上游,有时处于中游,有时处于下游。不同的角色就有不同的功能,要在供应链上扮演一个专门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六,有了战略目标定位,必须有战术定位。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可能把供应链建设一蹴而就,可以分阶段实施。

 

    第七,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管理成为一种新的运作与管理模式,如果没有信息网络技术作支撑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如何建立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相通的信息网络系统是一个重要关键因素。

 

中国企业采购的革命性变革

 

    采购是需方为获得货物、技术、信息或服务与供方进行的一种交易活动,在流通活动中属于商流。采购是任何生产活动与任何消费活动的先导,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的运作水平与成本的高低,对生产过程与生产成本,对政府运行与政府成本,对人本身的再生产过程与人力资源成本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采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个国家经济活动特别是企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大领域。中国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国家,企业采购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

 

    (一)中国企业采购市场发展趋势

 

    1.国际化趋势。跨国生产与跨国销售使国内外两个采购市场紧密相通。建立全球采购系统已成为标准化的商业行为。

 

    2.市场化趋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采购行为中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都在采购市场上发挥作用。市场化也是法制化,完全按国际游戏规则运作,并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

 

    3.电子化趋势。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电子商务虚拟了一个巨大市场,并实现网上采购,所以也叫电子采购。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电子采购年均增长率为70%。

 

    4.专业化趋势。企业采购越来越专门化,在跨国公司设有专门的领导职位,叫采购总监,成立专门的采购部门,设计专门的全球或全国采购系统。中国不少企业也在走这条路,也必然走这条路。

 

    5.规范化趋势。在一个企业,采购部门是一个重要部门,长期以来,采购实行暗箱操作,舍好求次、舍贱求贵、舍近求远屡见不鲜。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购员满天飞逐步被公开招标采购所代替,采购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已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企业采购的模式转换

 

    1.采购理念转换

 

    采购对一个企业来讲是一个战略环节,实践证明,要在销售环节取得一个百分点的利润率很难,但在采购环节相对容易,利润的空间较大,所以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成为企业利润的“摇篮”,也可以成为企业利润的“坟墓”。

 

    国际采购专家、瑞士的阿尔伯特丁·盖瑟尔在《采购与利润》一书中写道:“采购者应对生产总成本的一半负责。因此,公司的成功明显地受到了采购者在工作表现、发展潜力、谈判技巧、创造力、协同工作能力以及在商业过程中积极配合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2.采购模式转换

 

    第一,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为订单而采购。用户需求订单驱动制造订单,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驱动供应商。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或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第二,从对采购商品的管理转变为对供应商的管理。保护客户利益,力争零缺陷供应商。采购方应及时把质量、服务、交货期的信息传给供方,使供方严格按要求提供产品与服务。供方参与到生产过程,了解所供商品的使用情况并提出调整意见。

 

    第三,参与采购的供需双方进入供应链,从输赢变成双赢。参与采购的供需双方在供应链中已建立起一种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是命运共同体。当然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调整的。使自己在供应链中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需要不断作出努力。

 

    第四,实施采购过程公开化,业务操作程序化,选择供应商科学化,并实现全过程监控。

 

    第五,建立严密的全国或全球采购系统。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小农经济运作模式,走经济全球化之路,选择供应商在全国、全球范围内进行。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建立自身的采购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

 

    3.中国企业采购战略转换

 

    第一,零缺陷供应商战略

 

    零缺陷是指追求尽量完美的供应商。在采购活动中,如何选择供应商是一大难点。这个供应商可以是生产商,也可以是分销商。如何选择供应商,企业可以确定自己的标准。目前,国际采购中越来越注重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主要体现在价格、质量、交货与服务四个方面。

 

    第二,采购成本战略

 

    采购成本是一个综合指标,如果一味追求价格最低的,而不去顾及质量、服务、地域、物流条件等等,最后的采购成本不会降低。所以许多企业从单纯的价格战略已上升到成本战略。

 

    第三,电子采购战略

 

    有人预测,二十一世纪前10年,国际贸易额的13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美国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家汽车公司每年2500亿美元的零部件采购全部在网上进行。国内的著名家电企业如海尔,著名的石油化工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著名的钢铁企业如宝钢,都在实施网上采购,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海尔集团自1998年开始进行企业内部流程再造,成立物流推进本部,实行统一集中采购,采购人员从10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供应商从2336家优化到840家,2002年,全球500强中44家是海尔的供应商。由于采购制度的变革,使1999年的采购成本下降5亿元,2001年下降7亿元,2002年下降10亿元。

 

    第四,采购人才战略

 

    采购需要高素质人才,采购涉及到市场需求分析、供应商选择、采购运作、库存控制、采购成本核算、采购管理、采购谈判等等,虽然可以有不同的人去分工把口,但每个岗位都需要综合知识,因此,国际采购联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采购人才的培养上,专门设置了“采购能力证书”。世界贸易组织下设的国际贸易中心,也设置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证书”教育,各个国家的采购组织无一不把采购人员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职责。

 

企业家要确立五个新的流通观

 

    作为一个企业家,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不管是工业界的、商业界的、金融界的、服务界的都离不开市场,在市场里游泳,就必须树立一些新的流通观。

 

    (一)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

 

    中国长期以来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缺经济中不能自拔,一直按重生产、轻流通、低消费的模式运行,对生产部门来讲,不讲究成本,不追究质量,不崇尚服务,因为“皇帝女儿不愁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中国逐步从生产者主权迈入消费者主权,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但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我们的经济主导理论,我们企业的领导人却并没有完全从“重生产轻流通”的烙印中摆脱出来,我们的政策,我们的实践,同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经常背道而驰。

 

    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做到四点:第一,要在改革消费体制、调整消费政策、改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上大做文章,加大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力。第二,要研究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按供求关系组织与调整生产,提高产销率。第三,要充分发挥流通带动消费、引导生产的巨大作用,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流通方式,用信息化带动流通的现代化。第四,要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建设与法律信用体系建设,净化市场环境。可以这样说,没有流通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只有现代化流通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只有大流通才能带动大生产。发展现代流通业,才能增加就业,满足人民小康的要求。

 

    (二)降低物流成本是利润的第三源泉

 

    作为一个生产企业,其产品成本主要是三个部分构成的:

 

    第一是劳动力成本。通过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可以减少劳动力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这一空间在缩小,而人本身再生产的成本在上升,所以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利润率已十分困难。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就业压力十分突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也在稳步上升。我们现在要做好做足劳动力丰富这一文章,把中国变成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早晚有一天,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作为利润源泉这一优势会逐步减弱。

 

    第二是设备与原材料成本。生产力的要素中,加工工具与被加工物资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机械制造业、新材料工业的发展,先进设备与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使这一领域的成本节约空间也在缩小,提高利润率变得十分困难。

 

    第三是物流成本。这一成本中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管理成本、回收成本等等,占到产品总成本的20%--30%,有的更多。利润的空间在这一领域最大,所以,发达国家都把降低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跨国公司都把降低物流成本作为一个国家与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门类从生产与流通企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新一轮的产业分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重新洗牌。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一种复合型产业,是在整合与提升传统物流业的基础上,由信息网络技术作支撑发展起来的,从而产生了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目的都是追求合理的物流成本,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三)供应链的竞争将逐步取代企业之间的竞争

 

    体育运动的竞争起源于个人赛,后来更重视团体赛;科学的研究,一开始是个人行为,现在更重视集体的结晶;产品的竞争,按照传统的概念,依托企业;但从长远看,是依托供应链。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物流协会1998年对物流的最新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从国际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看,现在都在实施闭环供应链、协同供应链、精益供应链。追求三大目标,即供应链的营运速度(Velocity)、供应链的可预见性特别是前向洞察力(Visibility)和供应链的价值,即供应链转变为价值链(Valve),称为供应链的3V目标。根据美国著名咨询公司埃森哲的研究,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使运输成本下降5--15%,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费用下降10--25%,库存成本下降10%左右,库存下降10--30%,现金循环周期缩短20%左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难度是很大的,决不能理想化,特别是全程供应链往往是很难建立与控制的。世界500强中,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占80%,相当一部分也在摸索中。对中国企业来讲,要走三步曲:第一步理念转换;第二步供应链设计(准确性、可调性);第三步逐步建立双赢的客户战略联盟,提高前向与后向的市场反应速度和管理能力。

 

    经济的全球化,加上信息化,使企业的运营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企业不可能生存在真空中,也不可能生存在固定的模式中。知识经济、区域经济、网络经济给企业以极大影响,现在还要加一个“链条经济”,比如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服务链、资金链、信息链等等。企业往往生存在由纵向或横向形成的各种链条中。就供应链而言,企业要考虑:①如何做大做强核心竞争力;②以顾客为中心;③学会外包;④重视采购环节;⑤构造供应商关系;⑥追求共赢的战略联盟;⑦实施信息化管理;⑧合理库存,加快周转速度;⑨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⑩十分注重团队建设。

 

    美国物流咨询公司研究发现:一个企业如果只是简单地由第三方物流替代自营物流,借助第三方物流的规模效应和运营专长,可节约成本5%;如果利用第三方物流的网络优势进行资源整合,部分改进原有物流流程,可节约5--10%;如果通过第三方物流根据需要对物流流程进行重组,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延伸至企业整个供应链,可取得10--20%的成本节约。

 

    (四)服务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

 

    讲到企业管理,人本管理是核心,因为一切都是人去操作的,这完全正确。但把人管理好了去干什么?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也完全正确。但如何能实现这一目标,按传统的观念,就是靠品牌、靠质量、创价格,这对不对呢?也没有错。但我们应当转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即把最终消费者放在第一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消费,一个产品是名牌、质量好、价格合理,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才行。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含在服务理念中间。服务理念无止境,是一个大学堂。中国长期以来是清一色的国有与集体经济,讲为人民服务,但服务理念很差,根本谈不上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我希望企业家们更多地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心理来改进自己的产品、改进自己的运作模式、改进自己的服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五)把商业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信用,我认为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个人行为的诚实守信,属于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二是作为市场主体交易关系中的信用规则;三是一个国家运行的信用体系。信用既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是商品交易过程中生命攸关的问题。目前中国的信用危机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市场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破坏了信用关系也就破坏了这种生产关系,也就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建设涉及到国家、企业与个人。作为国家,一要抓信用立法,如:“信用信息公开法”、“商业秘密法”、“隐私权法”、“消费信用保护法”。二要加大信用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如诚信体系中的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机构等等。我认为可以官办与民办相结合。三是奖惩分明,分类管理。为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把企业分为守信企业、警示企业、失信企业、严重失信企业,并分别用绿、蓝、黄、黑去表示,将市场主体行为的各种信息公之于社会。”(吴仪副总理200386在国家工商总局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信用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讲,不能在信用危机中推波助澜,而要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添砖加瓦,从自身做起,要与不执行合同、资金互相拖欠、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做虚假广告等等行为彻底决裂。在信用不好的环境里,要出淤泥而不染,需要勇气、需要素质、需要精神。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公民,都要把信用看的高于一切。国家没有信用,谈什么国富民强;企业没有信用,谈什么利润最大;个人没有信用,谈什么道德情操。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用经济,不然就成了无政府状态。

 

 

责任编辑:紫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