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由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和技术的快速发展,顾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他们要求更好的质量、更大的柔性、更多的选择、更高的价值和更低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力,必须不断地缩短产品开发研制时间、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然而,要达到这些目标, 仅仅依靠某个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协同的方式,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地整合起来,在协调个体绩效的基础上使系统整体绩效达到最优。供应链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工具。自从1961年J . Forrester开始对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以来,供应链问题、特别是集成化供应链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分析讨论供应链和集成化供应链一般概念,然后对集成化供应链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 集成化供应链的一般概念
供应链是由各种功能实体组成的网络,其职能在于获取原材料,把原材料加工成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并通过分销系统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中。供应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集成的过程。该集成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功能集成阶段、内部集成阶段和外部集成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集成仅仅发生在第4个阶段,前3个阶段主要限于企业内部的一体化,并没有体现出供应链集成的特征:跨组织一体化。
什么是集成化供应链? 根据Webster大词典的定义,集成是指“把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具体到一个企业,就是指“组织中的每一个部门都有权使用与其任务有关的信息,能够预测其行为将会对其他部门产生的影响,因而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案,使组织目标最大化”。将这个概念拓展开来,即可得到供应链集成(或者一体化) 的概念:成员企业通过信息的协调和共享,紧密合作,优化供应链的整体绩效。目前理论界对集成化供应链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结合供应链和“集成”的特点,本文给出如下的定义:
所谓集成化供应链,是指供应链的所有成员单位基于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一个“虚拟组织”,组织内的成员通过信息的共享、资金和物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优化组织目标(整体绩效) 。
3 集成化供应链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尽管集成化供应链提出的时间不长,然而它为其成员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利益,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兴趣,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综合现有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对集成化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即(1)研究角度; (2)研究范围; (3)研究方法。下面分别作出论述。
3. 1 研究角度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集成化供应链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 个方面,分述如下:
(1) 按产品的角度
美国的Fisher教授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需求稳定程度及可预测程度等将产品分为两大类:功能型产品(Functional Products) 和创新型产品(Innovative Products) 。功能型产品是指为满足顾客基本需要的产品,一般具有生命周期长、市场需求比较稳定、可预测性较高和单位利润较低等特点,如日用百货等。相反,创新型产品对市场来说较新,因此需求的不确定性很高,生命周期也较短,如时装等。对于功能型产品,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供应链上的信息协调成员之间的活动以使整个供应链的费用降到最低,提高效率。这类供应链称为效率型供应链。对于创新型产品,首先应考虑的是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柔性。这类供应链称为响应型供应链。
(2) 按顾客群划分的角度
Fuller等人根据市场细分理论,把供应链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服务于不同的细分市场。他们认为,不同的顾客群对产品档次、服务水平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企业应量体裁衣,提供与顾客的需求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有些企业置顾客的实际需求于不顾,提供几乎完全相同的服务水平,以实现所谓的“规模效益”。Fuller等人指出,这样不仅会造成规模不经济,而且会逐渐丧失那些对服务水平要求较高的顾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应建立差异化供应链。
(3) 按营销渠道划分的角度
Hammond 等人认为,企业应根据不同的营销渠道设计不同的供应链,以达到“精确响应”的目的。现代顾客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强、难以预测的特点,企业要想及时、准确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必须有效地缩短提前期,针对不同的营销渠道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分销商,以便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将正确的产品和服务送达正确的顾客手中。
(4) 按运作模式的角度
从供应链的发展过程看,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大致有两种,即:“推”模式(Push-based Model) 和“拉”模式(Pull-based Model),每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表1给出了“推”和“拉”两种模式的特性比较。
实际应用中,企业有时会根据实际需要将“推”和“拉”两种模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供应链模式。
(5) 按生命周期的角度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供应链同样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相类似,供应链的生命周期是指从供应链的组建到解体的全过程。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供应链的生命周期是站在供应链某一主要成员企业(盟主型供应链) 或者协调组织(非盟主型供应链) 的角度来看的,即只有当该主要成员企业,即核心企业,退出该供应链,或者当协调组织解散时,才标志着供应链的解体。供应链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组建、运行和解体。
3. 2 研究范围
从决策范围和决策时间的角度来看,对供应链的研究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即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供应链的战略集成,集成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类:生产—库存系统的集成、库存—分销系统的集成和生产—分销系统的集成。以下主要对这三个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评述。
(1) 生产—库存系统的集成
生产/库存网络连接着供应链中的生产设备和在制品,该网络可以用多级库存问题来描述。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目标(总成本最小)的优化。如在假设需求恒定的情况下,Crowston等人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对装配型生产/库存问题进行了研究;Schwartz和Schrage则采用了一种边界条件法。在假设需求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Afentakis 和Gavish采用的则是拉格朗日边界条件放松法。近来,对不同企业之间的生产—库存协调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Zijm & Houtum分析了随机需求下的多级生产/库存系统,给出了链成本函数的结构,并将得到的最优初始库存政策(Base Stock Policy) 与MRP系统做了成本有效性的比较。此外,作者还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果:如果在随机提前期下的多级订制生产系统中设定安全提前期,则可得到与多级库存系统类似的分解结构。
Chen & Zheng着重探索了随机需求下、多级流水生产系统中的链库存政策(R ,nQ) 。他们提出了可用于计算系统稳态链库存水平的递归程序,并给出了补充频率和启动成本的精确公式。研究结果既可用于需求服从联泊松分布时的连续检查系统,也可用于需求相互独立,但服从同一分布的定期检查系统。
此外,Zipkin对FCFS(First-Come-First-Served)和LQ(Longest-Queue) 两种政策下多种产品的生产/库存系统的绩效进行了分析;多级生产/ 库存系统中的库存成本对各政策参数的敏感程度则受到了Glasserman & Tayur的关注。
责任编辑: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