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保障性住房,离他还有多远?

    目前,记者在辽宁阜新华东科技园区采访时,偶遇一位残疾老人,他叫杜立双,脑血栓患者,今年56岁,现租住在园区附近的一处门房里。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杜立双是阜新市高德街道某社区的居民,以前是阜新酿酒厂的一名工人,1995年下岗。在杜立双租住的门房里,记者找不到一件值钱的物件,连个黑白电视都没有,惟一的一件家用电器是一台老式收音机,还是好心的邻居送的。他告诉记者,下岗不久他便与爱人离了婚,自己带着年仅12岁的儿子在外租住,父子俩相依为命。屋漏偏逢连夜雨,20054月他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医院,虽然保住了命,但却花掉了他几年来的全部积蓄,连孩子外出打工攒的几千元也搭了进去。20079月因脑血栓复发又再次入院,虽然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但欠了许多外债。儿子如今已近30,跨入大龄未婚青年行列,虽然处了个女朋友,已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但因为没有婚房,眼看着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到一起,身为父亲,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可他又无能为力!他自己靠每月几百元的退休金勉强度日,哪有能力买房呀!其实,儿子的女友只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在一般家庭根本不算什么条件,可对于杜立双一家却好比登天!

    记者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中了解到,在中央预算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较慢,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那么我们有理由问,为什么保障性住房这样关乎民生的大事,为何完成得如此之差呢?经济学博士丁茂战称,一些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动作迟缓,不是执行力问题,而是关系到执政导向的大问题。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已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到2020年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可见,党中央、国务院是多么重视城乡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

    经济日报有分析家称,城乡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设,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纠正执政观念偏差,确保执政为民、民生优先的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记者从辽宁阜新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对全市、县、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情况做过一些调查,调查结果显于:

    一、目前,计划开工的七项廉租住房项目中,有二片小区主体工程已封顶,旱河南小区正进行主体砌筑,兴东小区蔬菜公司北小区已完成前期工作,阜蒙县、彰武县也已经完成前期手续,进入设计阶段,全市已完成投资3113万元,今年已全面开工。

    二、据统计,目前全市各县区已提交符合廉租住房补贴保障条件的家庭申请1043户,占计划目标的64.8%,实际应发放租金补贴金额为189.3万元,目前已发放租金补贴35.23万元、621户。

    三、设置住房保障机构,该市海州区、开发区已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到副区长为副组长的区住房保障领导小组,细河区、太平区、新邱区、高新区、阜蒙县及彰武县也均已提出了申请。

    从中心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当地政府是非常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因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一项民生工程,2010年被称为保障性住房的元年,在房地产行业一系列的政策改革中,保障性住房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近时与各省级政府签订了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状,年底将组织验收住房保障工作的完成情况。党和政府从没有忘记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正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天性。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前方采访时总免不了会接触到像杜立双这样的特困居民,我虽然没有能力去接济他们,但我有义务为他们做点什么,“家”是个多美好的字眼啊!保障性住房建设尤如一股春风,从遥远的北京吹来,我想这股强劲的风一定会让人们寒冷的心感到一丝丝的温暖,杜立双“住有所居”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