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减排承诺掷地有声

   减排承诺掷地有声 现代物流势在必行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已经落下帷幕,虽然这个充满了激辩和僵持的会议最终未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思考的轨迹”——从低碳、减排等词汇已深入人心就可见一斑。目前,中国政府正式对外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一个负责任国家的国际形象的彰显,但同时也意味着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上,交通运输部规划司副司长蔡玉贺明确表示,节能减排对交通运输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使命,要实现碳减排承诺,我国应当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多式联运,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降低能耗时代急需综合运输体系

 

  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1991年,我国物流产业总额仅3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0.18万亿元,而200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加到89.9万亿元和1.99万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物流业表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道路、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都得到了长足发展,1978年到2008年,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已超过6万公里,铁路规模由5.17万公里增长到8万公里,航道整治力度的加大也使水路运输四通八达。但以下数据却道出了我国物流业深层次的隐忧:据统计,公路水路运输能耗占全国石油及制品消耗总量的比重超过了30%,并成为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与世界同类先进水平相比也明显偏低,货车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30%左右,内河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以上;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57.7亿吨,其中交通运输业占0.57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8%,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严峻。不合理的运输方式不仅增加了能源消耗,也增加了我国物流成本,据统计,我国的物流成本大约相当于GDP的20%,远高于美国、德国的10%和日本的6.5%。

 

  与其他第三产业相比,物流业具有污染源多、消耗能源比重大、渗透性强的特点,流通的时间越长,环节越多,其污染程度就会等比增长。蔡玉贺指出,当前我国运输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交织成一个安全、节约、高效、公平和环保的综合运输体系。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中国目前承诺的碳减排40%到50%有两个约束指标,一是指单位GDP排放量,二是减排衡量指标为2005年的单位GDP碳排放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碳排放总量必然有所增加,越往后减排难度则越大。

 

  2008年6月18日,交通运输部提出了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与2005年相比,到2010年和2020年,营运货车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下降5%和16%,营运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下降10%和20%(其中海运船舶分别下降11%和20%、内河船舶分别下降8%和2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分别下降5%和10%。业内人士指出,要实现运输行业内部的减排目标,履行国家对外宣布的减排承诺,我国物流业任重而道远,综合现有的的运输方式,以综合运输体系促进节能增效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提高效率以多式联运促现代物流发展

 

  据了解,今年3月10日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现代物流建设及物流业的减排带来了福音。该规划指出,将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

  

  专家称,多式联运是构建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的基础,也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我国可以从完善多式联运入手,逐步提升物流业水平和质量,从而助推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从许多发达国家多式联运发展历史来看,多式联运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能耗、提高物流质量水平方面功不可没。

 

  以港口物流业为例,海铁联运是多式联运的重要形式之一,加快发展海铁联运对我国港口物流节能减排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据了解,目前我国港口的集装箱集疏运还基本依赖于公路运输,但从节能减排角度来看,长距离的公路运输并不是经济环保地运输方式。专家认为公路运输的有效半径是在300公里以内。

 

  1991年,美国颁布《多式联运地面运输效率法》,掀起了多式联运发展高潮,并日益建立起一个统一、无缝、有效、经济、安全的联运系统,而它完善周密的海铁联运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其港口物流业的发展。目前美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量已达到49%,集装箱抵达美国各大港口后,大多通过铁路专线转运到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各地,而以铁路为主和公路为辅的多式联运又反过来拉动美国港口的迅猛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全球铁路集装箱运输量已占铁路货物运输总量的20%至40%。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为40%,英国为30%,德国为20%,而我国由铁路集疏运的集装箱量仅占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3%。

  专家称,相比传统的汽车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更具环保性,在节能减排上更有优势。我国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将港口和物流园区用铁路联系起来,打造“无水港”,不仅有利于提高物流效率,也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天津港首个海铁联运班列全程物流示范项目于日前正式启动。天津港集团有关负责负责人介绍,港口铁路运输的“瓶颈”使内陆出口货物的运输更多地依赖公路,增加了客户整体物流成本。今后,天津港将依托港口的资源优势,借助并联合航运企业、口岸单位的力量,大力推进全程物流服务,并将继续培育一批全程物流示范项目。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认为,我国当前应该加快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为发展多式联运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他建议,我国应集中力量打造以沿海港口为主的东部运输走廊、以广西和云南为基点的南部运输走廊以及西部运输走廊,以及新疆一类口岸为基点的西部运输走廊,构建起多式联运大动脉,并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提高我国多式联运的技术水平。

 

实现目标政府应积极助推现代物流

 

  据了解,目前全国汽油消耗总量中约90%和柴油消耗量中约60%被各种道路机动交通工具所消耗。专家称,目前我国铁路货运空载率在46%左右,公路货运空载率更是高达50%以上,能耗巨大的物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和空间,

 

  部分专家建议,国家可以考虑设立专门负责发展现代物流和节能减排的组织机构,并制定统一的物流法律、法规以及节能减排规范,加强管理,从政策、法律法规、行业约束等多个角度做好物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并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结构以合理配置资源。

   

  这一倡议已得到浙江省响应,该省交通运输部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行动方案已于近期出炉,计划于2009年至2012年开展道路运输结构优化、水路运输结构优化、港口设施技术改造、废旧沥青再生利用、隧道照明技术改造和驾培设施技术改造六大交通节能减排行动。按照该方案,到2012年,浙江省营运客货运输车辆单位能耗与2008年相比将下降4%,内河货运船舶平均油耗下降6%,沿海货运船舶平均油耗下降8%,沿海港口万吨吞吐量综合生产能耗降低8%,内河港口万吨吞吐量综合生产能耗降低5%。

 

  事实证明,按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要求,建设现代物流业是交通传统运输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蔡玉贺指出,建设综合运输体系是一种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而多式联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核心,是运输系统的内部强健的结构。但我国当前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之后,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偏低,不同方式之间的政策、法规、标准不衔接,不统一等问题。

 

  目前,交通运输部对建设现代物流高度重视,已初步确定了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六项任务,即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如甩挂运输、混超运输和江海联运;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试点工程和浙江省省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试点工程的建设;提升港站枢纽物流服务水平,并以此为依托,逐步向物流园区转化;强化运输市场培育与监管,推进行业物流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农村邮政物流的发展。

 

  从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到地方政府再到企业,各方对发展现代物流均倾注了更大的热情。今年以来,物流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制订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已出台的《2009年湖北交通物流发展工作要点》、《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宁夏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等。

 

  据了解,2009年7月在重庆市启动了长江上游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到2012年该平台完成市场化后,也将整合空港、公路、铁路、内河航运等联运信息,为长江上游地区乃至全国物流服务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2009年12月6日,浙江省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在北京签订协议,这意味着浙江省成为全国首个物流建设试点省份。同时,12月18日,浙江省首个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将通过博采众长,将世界最新的现代物流技术运作理念引入浙江,制定适合浙江的物流标准,形成和全国以及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解决浙江省物流标准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标准不统一、不了解、缺失或未执行等状况。

 

  物流业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业内人士称,国家相关部门、各地政府以及物流企业都应通力合作,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推动节能减排,它也是我国物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所必须的蜕变。

 

 

责任编辑:谢逸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