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物联网正从概念普及向实际应用逐步深化。”在2011(第二届)中国物联网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吴基传如是说。与以往技术唱主角的物联网会议不同,本届物联网大会以“应用为本——物联网战略解析”为主题,与会代表从政府到专家,从行业到企业,无一不将目光锁定在了应用上。
物联网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和巨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目前物联网的发展还处于概念普及的初级阶段,核心技术还有待攻克,直接应用和上规模的产业化还没有形成。因此,2011年应该更加重视具体应用,以应用促进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吴基传表示,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物联网已经从概念逐步向实际应用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也正逐步展开,下一步需要巩固成果,深化应用。
而知名物联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强调,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不能脱离具体应用,应该以应用为目标。他表示,物联网技术不是单个的技术,而是渗透到各行业、领域内部的,应该充分利用、集成这些行业、领域内的技术,更好地促进物联网的长远发展。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表示赞同。他进一步强调说,发展物联网的目标是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定要能够为民众谋福利,在民生方面起作用,明确了这个目标,物联网就能够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也因此,一定要跟行业需求联系在一起,要避免过度消耗,浪费社会资源。
物联网发展离不开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认为,现阶段更需要加大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他表示,物联网应用对人才的需求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所以人才培养也要与应用结合,一定要有企业参与人才建设。
在具体行业应用中,与会专家认为,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应该注重模式创新。以物流业为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就表示,推动物联网发展应该技术与产业双驱动,才能更好地达到普及应用的目的。
在产业需求方面,物流作为应用物联网最早的领域之一,其对物联网应用有着特殊的需求。“物联网时代的物流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推广RFID或者传感网等单一技术,而是根据产业需求,解决信息的开放、实时、集中等问题,使物流的网络管理和流程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戴定一强调在推广物联网应用的过程中,应该要更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
戴定一还介绍了一个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典型代表。福建新大陆公司自主研发出了一种大容量的二维码RFID芯片,由于其具有存储量大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在冷链物流中记录和跟踪温度信息。在产品推广中,新大陆公司采取租赁服务模式,他们并不是把技术卖给用户,而是自己建立了一套跟踪、服务体系,用租赁的方式提供服务。也就是说,用户不需要进行设备投资,而是通过租赁的形式,租用芯片,按需付费,并且还可以利用新大陆公司提供的服务来完成运输过程跟踪。
中国物流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王继祥也认同应用模式创新的重要性。物联网在物流业落地应用时,成本问题首当其冲。对此,王继祥主张通过物流单元化技术,确定物联网感知终端的物品单元,解决物联网应用成本高昂的问题;此外,标准化、系列化的物品单元还便于组建高效的物联网系统。
他举例说,这种模式在解决农超对接中,农产品物流的损耗问题时尤为适用。他提出,将带有感知芯片的物流箱标准化、系列化,借助共用系统;然后把物流箱租给农户,辅助和指导农户在田间地头对农产品按要求进行分拣加工;再利用物流箱集中组织装卸与搬运;最后直接把装有农产品的物流箱采用一体化运输和机械化作业等手段,直接拣选后放在货架上。中途不倒运,既可以大幅提升物流效率,更可以降低途中损耗,降低城市垃圾;同时又能够实现对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一举数得。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发展,将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列为重要工作。而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规划和产业促进政策,构建物联网的应用和示范,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如国家发改委正在推动物联网行业的示范工程,工信部、财政部正在实施物联网的专项资金。各省市自治区及大型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也都在积极的开展物联网的技术研究、应用以及人才的培养,全国正在形成逐级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物联网发展现状来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瓶颈和制约因素。工信部经济师周子学就表示,从国际范围来看,物联网属于新兴产业,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将理论上的发展潜能转化为现实市场尚需时日。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政策的悉心呵护。
周子学强调,现阶段需要加快解决核心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商业模式确立、应用领域和规模、安全等问题,以推动物联网的深化应用。为此,下一步工信部将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加强与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的沟通协作,推动形成以物联网产业为引领,各地区、各环节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格局;推动出台国家层面的物联网战略规划,规范引导产业发展,统筹部署技术研发产业化,进一步协调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产业政策;推动科技、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的协调和衔接配合。
其次,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围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集中资源,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引导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面向重点行业应用,协同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集成创新,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品牌。
第三,加快标准体系的建设。物联网产业链长,涵盖面广,参与的主体多,标准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要推动产学研用密切合作,完善国内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
第四,积极推进应用示范,贯彻应用牵引,示范带动的原则。选择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统筹部署物联网应用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应用示范,逐步探索以应用带动技术的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第五,探索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物联网商业模式,支持企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的业态,鼓励培育多方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物联网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