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高凤英是在辽宁阜新的一家大型针织品超市,看她大包小裹的就知准是一名推销员。在记者与其攀谈中得知,她就是辽宁阜新英明针织厂厂长,一位在阜新针织品行业曾经小有名气的大姐大。
在位于辽宁阜新金府小区里的英明针织厂批零超市,记者看到各类针织品琳琅满目。高凤英告诉记者,这里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她们厂生产的,在问及该厂现在有多少员工时,她向记者伸出了一个食指。“一个?”见记者有些不解,她肯定地点了点头。在采访中得知高凤英原来是阜新市针织总厂一名制作工,不但技术娴熟,而且技艺高超,在该厂曾多次被评为劳模。1997年因企业破产而下岗了,人近中年的她顿感迷茫和困惑,为了生存下去,她积极地寻找新的出路。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失去了进取的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她选择了比较熟悉的针织品行业,于是她向亲戚、朋友借了几百元钱,进了几匹针织布料,用自家的老式缝纫机加工短裤、内衣、内裤,然后到市场上去卖。
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署严寒,她都坚持送货上门,由于诚信,货真价廉,她的产品很快赢得了市场,很多小商贩甚至一些大的针织品超市都经营她的货。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增加加工能力,她向个人借贷5万多元购进了几台电动缝纫机,并把自己在原针织厂的姐妹们请了出来,在市内租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厂房,从此开始了她真正的创业历程。虽然针织产品不同于时装,顾客对款式、颜色、面料不是很挑剔,但任何产品如果没有了创新就会失去消费者,2000年高凤英生产的一批内衣内裤由于样式落伍,颜色不流行而惨遭市场淘汰,造成了上万件产品的积压,这一下她损失了几万元。高凤英哭了,这位女强人第一次哭得这么伤心。在姐妹的归劝下,她擦干了泪水,第二天她便启程去了南方,在南方一些大型针织品企业,她虚心学习,耐心请教,并高薪聘请一名设计师。2002年高凤英经过市场调查发现,阜新的各大针织品超市及摊床商贩经营的儿童套装都从外地进货,本地虽然有几家针织品加工厂,但也仅限于加工内衣,内裤、短裤、口罩等大众化产品,于是她大胆地开发儿童套装系列产品,设计样品一进市场便有多家大型针织超市要和她批量订货。因为没有钱进原材料,她卖了自己的住宅,一家人租住在民房里。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付出了终有回报,高凤英成功了!员工已达到二十几人,设备也达了十几台,厂房扩大到200多平方米。市就业局、总工会、妇联等部门领导先后到她的企业视察指导,2005年3月她被市政府援予阜新市自主创业带头人,企业被列为创业扶持单位。有了政府的支持高凤英干劲更足了,2005年4月份辽宁阜新英明针织厂正式挂牌成立,并在市工商局注册了“英明”牌商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能让更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她倾其所有资金30多万元又购进了20多台设备。由于流动资金缺乏,扶持贷款迟迟不到位,高凤英的针织厂被迫停产。看着一台台崭新的设备和偌大的空荡荡的厂房,高凤英欲哭无泪,与她朝夕相处的十几个姐妹一一离她而去,她现在能做的只有在她熟悉的机台前做活,加工她的梦想,生产她的希望。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个体企业就这样搁浅了,记者也感到很痛心。高凤英告诉记者,她的工厂只需20万元就能正常运转,而且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因为阜新的针织产品都是从外地进货,如果从本地进货岂不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经营者的利润自然也会提高。再有,阜新是个大市场,常住人口加外来人口总计多达200多万人,按年人均购1--2件,一年总产值就多达上千万元。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高凤英急于扩大生产,但苦于缺少资金,目前她正在向社会各界寻求合作伙伴,如果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她的企业就会起死回生!
如今,在阜新地区的一些公共信息广告栏上,会看到一则特别的广告,那是她发出的呼唤,根据高凤英有几十万元的固定资产和对针织品加工日臻娴熟的技术,以及她对市场独特的掌控能力,相信和她合作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