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浇铸火红事业 演绎精彩人生

    在宣钢炼钢厂,有着这样一支党员队伍,他们爱岗敬业、甘心奉献,他们铭记使命、勇担重任,他们立足战场,创先争优......让我们走近这些优秀共产党员,聆听生产一线“创先争优”的感动!

    冯继翔,宣钢120吨转炉总炉长,因技术老道,为人憨厚,大家都习惯地喊他老冯。老冯有两个宝贝,一个是他的宝贝女儿,一个就是与他相伴了25个春秋的转炉。老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炉子要像带孩子,责任第一、爱心第一。”他提出“孩子理论”的护炉方法,创造了10000炉炉前耐材消耗接近于零的成绩。

    面对当前严峻市场形势,降低钢铁料消耗成为炼钢各道工序中的重中之重。车间推行吃进球团、富铁冷料的操作来降低钢铁料消耗,但是球团对炉衬侵蚀也很严重。老冯认真观察炉况,下班后汇总炉座操作和加料情况,一个星期过去了,老冯调整了加料顺序和加入量的操作方案出炉了,他自创的“渣补炉法”,渣子“溅的起、粘的牢、待得住”,目前现役120吨转炉炉龄已超过16000炉,创出国内领先水平。

    宣钢炼钢厂5#转炉炉长武海龙,年纪不过30来岁,却被同事们称为转炉“操作专家”。因为他掌握了一套独有的操作技术——“一炉三看”。“第一看”就是看火焰颜色、亮度,火苗形状、长度,控制好终点温度。控制好终点温度是转炉吹炼工艺中的难点之一,终点温度拿捏得准,对降低原材料消耗、降低能耗、提高铸坯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平衡好过程温度,确保终点温度达到目标值,武海龙能根据转炉炉口火焰的亮度、颜色,火苗的形状、长度,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快速确定碳氧化速度,有效地避免了高温钢和低温钢的出现。“第二看”就是看碳花,判断钢的碳含量。这被许多炉前工认为“可望不可及”。但武海龙凭着自己肯吃苦的那股钻劲儿,在老师傅的言传身教下,琢磨出一套绝活,可以不用一分钟时间,就能通过碳花的形状,判断钢的碳含量。“第三看”就是看炉渣。熟悉炼钢专业的人都知道,“炼钢就是炼渣”。在冶炼过程中,他细心观察,把握“火候”,确保每炉钢的碱度适中。在看渣过程中,武海龙追求的就是乳浊渣,这种渣子化透了,有一定的可溅性,有“出钢挂衬”的效果,有利于炉衬维护,最经济、最科学。“看火焰、看碳花、看炉渣”,武海龙的“一炉三看”效果显著。今年二季度,武海龙带领的5#转炉甲班钢水终点成分合格率和内控率均超95%,单炉座钢铁料消耗降至吨钢1060.8公斤。

    在“奋战二季度”活动中,炼钢厂炉前一片火热的生产景象。而设备的稳定运行离不开点检队长任志刚的“三心”点检——细心、耐心、有责任心。

    6月初的一天上午,宣钢5#转炉的倾动机构发出“吱吱吱”的异响,声音很小,没人察觉,炉子仍“毫不知情”地前、后摇动。这时,设备点检队长、老党员任志刚走来,听着声音不对劲,便用手电筒反复照看,因障碍物阻挡,当转炉转到一定角度后,他才发现倾动机构的异常。问题如不及时解决,设备随时造成断机事故。

    任志刚每天一上班,任志刚就带上维修工具,拿上手电转现场,看似很枯燥,但老任却干的很有乐趣。上了高位平台,他用手电筒照照皮带表面和里面,发现左右两边距离不对称,就用板手调节螺杆,使皮带不跑偏,不影响炉前送料。像这样的小隐患,他每天都要顺手处理很多,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做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