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物流价格管理的范式研究 (一)

 [摘要]本文认为,物流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物流价格与价值背离,物流市场价格失控,物流企业利润水平低下。因此,必须对物流价格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界定,明确物流价格管理对象的内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价格管理体系,明确物流价格管理的主体、客体、目标、方式、手段及检查监督等内容,以规范物流企业的价格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市场价格体系,营造友好合作、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确保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物流价格的基本状况及其管理范式研究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市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我国在“十五”规划中首次把物流作为一个产业提出来,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将物流产业发展纳入国家重点加快发展的领域,特别是作为现代服务业中要大力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并从四个方面明确了“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与此相适应,全国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纷纷把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规划,把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改制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众多物流企业参与社会物流服务。这在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市场竞争更加剧烈,物流的需求方不断要求物流供给方降低价格,以减少物流成本。一些物流企业为了争客户、抢货源而互相压价,竞价经营,其中不乏扭曲竞争、价格陷阱、价格欺骗等违法行为,结果导致物流企业利润下降,影响了物流业的正常发展。而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凭借其综合服务能力和遍布世界的服务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对外物流业务,其物流服务价格远高于国内物流企业,同时又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以低价甚至亏本的价格向国内物流市场渗透。国内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乡镇、农村、私营储运业,利用土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进行价格倾销,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客户。从具体运输价格变化情况看,以200615日为基期编制的全国普通货物公路运输价格指数,到20072月为84.6%。20073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在谈到当前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时,特别指出了物流业运作成本高,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竞争环境恶化的状况。据对物流重点企业2005年经营情况的统计,在统计到的212家重点物流企业完成的物流运输业务中,平均货运收入为115元/吨,而平均货运成本由于过路费、过桥费高,加之油价大幅上涨等原因高达117元/吨,每完成一吨货物运输业务要亏损两元。2006年在运价平均下降5%左右、油价上涨30%左右的情况下,物流企业特别是运输型物流企业经营更趋困难,一些小型企业尤其是个体经营户采取非法经营手段进行恶性竞争,使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恶化,合法经营困难。因此必须建立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秩序。

  

国内物流企业之间存在异常激烈的竞争,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甚至有些残酷。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最近三年来,在我国部分港口国际海运航线上部分航运公司的货运报价连创新低,有的航线甚至出现了零运费、负运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航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参与其中的都是国有航运企业,恶性竞争使其损失惨重。如在上海到东京的航线上,许多航运公司的运费报价达到-210美元(小集装箱)和-420美元(大集装箱)。造成负运价的原因是运力过度扩张:首先是进入日本航线由过去的审批制变成了现在的备案制,门槛降低了;其次是上海通往日本的航线几年前的运费曾出现过1000美元一标准箱的高运价,许多航运公司纷纷进入这条航线,运力极度扩张而航线货物却没有增加多少,导致过度竞争一发而不可收。

  

无序、混乱、几近失控的物流市场价格使物流价格与价值背离。不断升级的物流价格战使众多物流企业深受其害。这种状况己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呼吁规范物流企业的价格行为。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市场价格体系,营造友好合作、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以确保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迫在眉睫。

  

二、物流价格管理研究需要界定的问题

  

1.物流价格的定义应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按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价格是为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所付出的货币额。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商品的供应和需求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进行商品的空间转移,并且在实现空间转移之前、转移过程之中以及转移之后,还要进行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等,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投入这些生产过程的劳动是一种生产性消费,不但能将消耗掉的物质资料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而且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增加商品的价值。因此,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对价格定义的差别是,西方经济学对价格的解释通俗易懂,但仅是现象描述;马克思经济学对价格的定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为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从定义的角度来界定物流价格,应该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即物流价格是物流服务者完成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后所收取的相应费用,是所消耗的社会必要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形成的价值的货币表现。物流价格按物流的功能来划分,可以简单地分为运输价格、装卸价格、包装价格、仓储价格等。其中,运输价格又可以分为铁路运输价格、公路运输价格、水运价格、民航运输价格、管道运输价格等。在实际生活中,物流价格名称众多,如酬金、手续费、租金、保险费等。

  

2.物流价格的特点。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相比,物流价格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物流价格的形成主要以其区域价值为基础。由于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及其他物流环境存在差异,完成一定数量的物流活动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存在差异。又因为物流服务往往在生产和消费上具有同一性、无形性及不可储存性,不同区域之间难以相互替代,物流服务受地域限制。所以其价格的形成不能以一国范围内全社会同一物流服务商品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而必须以其区域价值为基础。(2)相同种类的物流价格因服务质量及服务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如物品运输及储存价格因运输和储存方式不同而不同。(3)物流价格形式较为单一。与其他商品相比,物流价格没有出厂价、收购价、批发价等形式,只有服务商品销售价格一种形式,且不存在流通环节差价。(4)物流价格按其垄断性的强弱和关系国计民生的程度,可以采取不同的价格管理方式,如集中管理、分散管理等。

  

3.物流价格是针对物流服务的提供者而言的。根据物流运作主体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对于自营物流来说,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进行的物流活动构成其生产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计入生产或流通费用中,是企业所生产经营商品价格的构成要素。第三方物流及第四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物流服务是物流企业生产经营的商品,物流企业的商品价格就是物流价格。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方来说,是购买物流企业的商品-物流服务,以完成商品全部生产过程,物流服务构成其商品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

  

4.构成物流价格的物流成本是社会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是指物流企业在物流活动中所转移的物化劳动价值和劳动者为自身所创造的价值(C+V)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形态。但从物流价格形成的角度分析,物流成本可以划分为个别成本和社会成本两种基本形态。个别成本是各物流企业的实际成本,反映的是单个物流企业在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实际费用。社会成本是从事物流服务的各物流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的服务费用的平均支出,因此,又称为社会平均成本。个别成本是社会成本形成的基础,社会成本是衡量个别成本高低的尺度或标准。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原理,社会成本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商品的价值。在商品价值量还不能用科学的办法直接计算的条件下,反映商品价值主要部分的社会成本就成为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200631起施行)和《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200651起施行),为采用社会平均成本制定物流价格提供了政策依据。《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第5条规定:“制定价格应当依据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社会承受能力。商品或者服务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联系紧密的,可以参考国际市场价格。”这样,社会物流成本与利润和税金一起构成物流价格。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加强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己非常必要。如铁路、收费公路存在着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率低下等垄断行业的通病,哪些成本项目可以计入成本,哪些不能作为定价的依据,需要调查研究,以使政府定价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问题的难点是如何正确确定社会平均成本。

  

5.物流价格中的差价关系和比价关系。物流价格之间的差价和比价关系反映了各种物流价格内部、物流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和联系性并构成物流价格体系。通过分析物流价格的差价和比价,建立合理的物流价格体系,可以正确把握物流价格对其提供者和需求者的调节作用,为科学管理物流价格提供依据。物流差价是在某种物流服务方式内部,由于货物运输距离、货物对物流服务的要求、物流服务质量不同而形成的物流价格差别。如货物的性质、重量、体积、包装不同,对储存场所、搬运、服务质量的要求以及运输工具载重量的利用程度等也不相同,这样,即使货物运输距离相同,物流成本及价格也不相同。同种货物每吨公里的运价会因运输距离长短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是随着运输距离的延长而降低。物流价格的比价关系是指各种物流服务方式之间在进行相同物品实体流动过程中的价格比例关系。从2006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情况看,2006年我国货物运输总量是202.5亿吨,其中,公路货物运输146.1亿吨,占72.1%,铁路货物运输28.8亿吨,占14.4%,水上货物运输24.4亿吨,占12.0%;从货物周转量看2006年我国货物运输周转量是86921.2亿吨公里,其中,水上货物运输周转量是53907.8亿吨公里,占62.0%,铁路货物运输周转量是21954.0亿吨公里,占25.2%,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是9647.0亿吨公里,占11.1%。从中可以看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运是我国目前货物主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价格、公路运输价格和水运价格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物流价格的主要比价关系。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有较强的替代性,因此,物流价格之间比价关系是否合理,不仅要考虑各种物流服务方式之间的成本水平,还要考虑各种物流服务方式的速度、连续性、适应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特点。合理的物流比价可以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物流价格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可以明确物流价格管理对象的内涵,为构建物流价格管理体系莫定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紫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