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大学的讲座中,座无虚席,台上的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举起右手,往左下方向用力挥动,在空中划出一条完美的弧线,她解释说,这就是东西走向的开放的沿海经济发展带,龙头就是粤港澳闽台经济带,连接的桥梁是汕头。
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和《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契机,陈文玲司长又一次来到汕头,这里是广东对台合作和融入海西的桥头堡。陈文玲先后在汕头大学和闽粤赣十三市政协论坛作了两次精彩演讲,这位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为听众纵论中国区域经济和海西经济区的机遇。
陈文玲上一次来汕头是不到一年前。2008年,受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委托,国务院研究室专门抽出一批人员进行粤港澳问题研究,陈文玲作为其中主要成员,走遍了广东的山山水水,两次前往香港澳门进行研究,会晤了特区政府的重要官员和专家学者。调研后,陈文玲认为,粤港澳区域未来会发生非常多的历史性的或者根本性变革,最终方向是将实现粤港澳一体化,形成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圈。
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城镇群会向东南连接闽台地区,也就是海峡西岸加上台湾,形成粤港澳闽台经济带,沿海最具竞争力的世界级经济区域。粤东恰好是连接这两块经济板块的重要桥梁。
在过去,粤东是沿海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带,令人遗憾。粤东四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广东全省的比例,从2000年的9.54%递减到2006年的6.64%,下降幅度达30%;2006年粤东的人均GDP是11200元,比全省少了17084元;而2008年,粤东人均GDP提高到15396元,比全省却低了22193元,绝对差距扩大了5109元。2008年珠三角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46亿元,而粤东四市只有2493亿元的经济总量,占珠三角的8.38%。与2000年的12.7%相比,粤东地区下降4.3个百分点。
陈文玲说,但未来是它发展空间最大的地带。原因有三,第一,它人口密集,潮汕地区人口密集,现在珠三角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趋势。所以广东提出产业转移,同时实现双转移,劳动力的对流,这是非常正确的,第二,产业没有聚集,所以产业发展空间很大,这一轮中央扩大内需与重大项目的布局,广东布局在三个地区,首选是粤东,像广东—科威特的炼油项目就在揭阳,中石油大的项目也在揭阳,这就是从珠海转移过来的,本来这些项目要布局在珠海,结果落到了粤东。
广东省财政厅的数据证实这种判断,2007年至2008年,广东省财政安排粤东四市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资转移支付和专款一次性补助资金合计就高达160.6亿元。
今年6月,汪洋亲临汕头,掷地有声:省委省政府支持汕头积极融入海西经济区。中央和省也在粤东布点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使粤东的区位优势由潜在变为现实。预计2011年投入使用的潮汕机场,辐射整个粤东地区,将结束粤东无民用空港的历史。预计2011年通车的厦深铁路,将贯穿整个粤东,列车时速250公里,建成后汕头到厦门不到一个小时,汕头到深圳不用2个小时。该线还将向北延长到上海,形成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地区的沿海铁路大通道。深圳龙岗——汕头潮南产业转移工业园正紧锣密鼓地建设着,按照当局的规划,这里将崛起一个数码电子、IC制造产业园区。
“汕头所处的粤东发展不仅仅关系到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连接”陈文玲说。粤东崛起和海西经济区建设将有助于形成我们国家一个开放的沿海经济带。陈文玲说,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东南沿海的西端开始看,第一个就是北部湾,第二个就是珠三角,第三个是海西,第四个是长三角,第五就是国务院刚批复的江苏沿海经济带,第六就是环渤海地区,第七就是辽宁五点一线,接下来是振兴东北战略,这就是我们国家一个开放的沿海经济带,并且产业带也已经逐渐形成。
陈文玲说,汕头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可以从西边的海西经济区战略中得到政策的倾斜,也可以从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中得到政策的支持,。在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到,汕头是作为环珠的一部分。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省建设海西的文件后,还在做具体的详细的规划,包括汕头的粤东地区四市将是从两个区域发展战略中获取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区域。
“汕头的机遇就在于此”陈文玲说。划完那条弧线,她的手还留在空中,“汕头的位置就在这里”。
责任编辑:博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