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日钢重组样板戏:杜双华的防守与反击

    201011月,也许在若干年以后会成为钢铁业界反复咀嚼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山钢两年多来的孜孜以求,却抵不过杜双华一次次柔中带刚的见招拆招。在日照钢铁精心打扮即将出阁的前夜,忙碌了大半年的山钢却发现,“新娘”另有心思。

    11月3,原定的重组计划再次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由原来山钢与杜双华共同持股变为杜双华全面退出。山钢将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才能得到日钢。

    山钢强大重组战车再次遇到了顽强的阻击。由于对日钢“到底值多少钱”方面存在很大分歧,双方原定的1130之前完成资产交割或被推迟。

    现代物流报记者昨日致电日钢高层人士,得到证实,目前山钢、日钢仍在就重组进行谈判,何时能完成仍是未知数。时至今日,这场轰动全国的国有钢企收购民营钢企的最大重组案仍然没有尾声。

    双方已斗智斗勇多年,戏不会很快散场。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杜双华不会完全按照山钢的意思去办事,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运作和铺垫。在这场“招安”与“反招安”大戏中仍没有最终的赢家。

    ——山钢终于来了。对工人来说,重组一直“走走停停”,这次“是不是要玩儿真的”大多数人也说不清。

    随着重组大限日渐临近,山东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山钢)正为收购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钢)做最后冲刺。

    重组的事情在日钢工厂内私下里讨论得沸沸扬扬。“山钢快来了。”这句话9月份已经在日钢工人中传开了。对他们来说,厂子里一次微小的人员调动也可能意味着重组的事情或会有大进展。

    日钢生产上的一些微妙变化也被敏感的人们解读为与重组有关。据日照钢厂的技术员老刘介绍,9月下旬起,工厂附近“南支路,没有几辆拉货的车了。”与老刘的话相佐证的是,中钢协公布的9月份全国重点大中型钢企钢材产量,日照钢铁的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0.69%,降幅为全国最大。而山钢的产量则同比上升了3%。

    日钢受到的压力和敲打可见一斑。

    山钢对日钢志在必得,重组进程再次加快。

    9月3据上市公告显示,双方原有协议发生重大变动。山钢将接手日钢的日期提前到了今年年内,还明确杜双华全面退出,重组将以山钢一次性收购日钢资产的形式完成。

    山钢终于来了。对工人来说,重组一直“走走停停”,这次“是不是要玩儿真的”大多数人也说不清。

    不过,重组对掌门人杜双华来说,把苦心经营近7年、个人占有70%股权的日照钢铁拱手让人,显然不是他的真心意愿。

    ——与其当一名小股东,不如趁自己还有控制权的时候将企业卖掉。“能卖多少钱还得自己说了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这样分析杜双华的行动。见招拆招

    2008年,汶川地震,1亿元慷慨捐助,低调的日钢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同年坐上胡润(中国)财富榜第二把交椅,人们更是认识到董事长杜双华的实力。

    但恰巧是这一年,日照钢铁却撞在了山东钢铁集团的“枪口”上。当年刚刚成立山东钢铁集团随即制定了重组计划,而日照钢铁是山钢打造沿海精品基地“绕不过去,必须要拿下的目标”。自此,双方展开“招安”与“反招安”的“国进民退”之争。

    而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则更是将这两家企业推到风口浪尖。

    控股日钢一直是山钢的底线。根据山钢与日钢于去年98日签订的协议,山钢将以现金出资方式控制新日钢67%的股权;日钢以其经过评估的净资产占33%股份,并由日钢董事长杜双华及其他原股东持有。

    接受收编,但又被委以职位,这或许是大多数被招安的英雄人物的命运。重组后,日钢虽然在未来35年里仍由杜双华的团队独立运营,但“杜双华却拿不到一分钱,重组后,山钢对新公司具有控制权,杜双华的身份只是股东之一”。

    对此,低调的杜双华偶尔会接受一些采访,却极其谨慎。“这是山东省钢铁业总体布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政府督导。这也是做买卖嘛,有什么不可以的?”这是我们迄今见到的杜双华少有的对于重组发表的公开言论。

    日钢的无奈显露出民营钢企常遇到的尴尬处境:成长时,遭受享有更多政策支持的国有钢企的牵制和挤压,而一旦长大,却又面临被收编的命运。

    但言语上的低调,并不能掩饰杜本人行动的果敢。

    9月3,持有日钢核心钢铁企业股份的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发布公告,山钢与日钢达成新的重组协议,即山钢给钱,日钢现有控制人杜双华及团队全面退出。

    与其当一名小股东,不如趁自己还有控制权的时候将企业卖掉。“能卖多少钱还得自己说了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这样分析杜双华的行动。

    根据此前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审计报告,日钢资产为242亿元,而杜双华的要求则更高。

    11月3,山钢集团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现在双方正共同委托中企华资产评估公司对日照钢铁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目前结果还没出来。“评估结果出来,若他(杜双华)还是不接受,这个事儿就没办法了。”

    目前,“日钢到底值多少钱”成为重组难以进行的关键。

    即使双方在价码上达成一致,但200多亿元甚至更高的价格,也给山钢出了不小的难题。

    据了解,山钢并非“不差钱”。收购日钢仅是其未来投资的一部分,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完成济钢与莱钢股份两大上市公司的重组,及收编青钢都需要大量投入,如果再加上结构调整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则同样需巨额资金。“与国内其他大钢铁集团相比,山东不论是产品结构,(钢铁产品以普通建材为主)还是消耗水平、装备水平都有一定差距,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一位熟悉山东钢铁业的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

    对于重组需要的资金问题,山钢副董事长谭庆华则表示,“我们可以多渠道融资,完全有能力筹措资金。”据悉,山钢现有资产为1400亿元,各大银行对集团的授信额度达2400亿元。

    ——实际上,这不是日照钢铁和山东钢铁集团的第一次博弈。围绕一场“招安”与“反招安”的棋局,双方早已轮流出招。江湖恩怨

    20083月,在山东省政府一手推动下,山东钢铁集团挂牌成立。但集团内部并未出现日照钢铁的身影,这成为山东钢铁集团的一块心病。

    山东钢铁集团借钢铁行业进入“寒冬”之际展开行动。在山东省政府的主导下,同年115日,山东钢铁与民营企业日照钢铁分别签订了重组意向书和尽职调查方案,由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但重组之路走的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

    杜双华在与强悍的山东钢铁集团的较量中不愠不火。

    与其他被重组的民营钢铁企业不同的是,杜双华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就范,双方刚刚签订的一纸意向倒像给他一个喘息的机会。日照钢铁随即“断臂求存”,亮出了裁员、减产、卖矿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奇招。

    与其他被重组的民营钢铁企业不同的是,杜双华并没有老老实实的就范,双方刚刚签订的一纸意向倒像给他一个喘息的机会。日照钢铁随即“断臂求存”,亮出了裁员、减产、卖矿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奇招。

     重组意向书上的签字还没来得及干透,杜双华就连续增持开源控股,成为其最大股东,并将日照钢铁旗下核心钢铁企业装入其中。

    当时,业界普遍推测杜双华将借此退出钢铁业,实现转型。殊料,这仅仅是杜双华“潜伏”大戏的开场,其借壳上市的目的也渐渐浮出水面,以上种种行动都是为日钢谋求进军香港资本市场,转移资产做的准备。

    山东某国有钢铁集团一位高层人士表示,日照钢铁将部分核心资产注入开源控股,到时候,“山东钢铁集团重组成本将大大提高,多了资本市场那一关”。

    这就像刚领了证的小媳妇居然还与别人眉来眼去,山钢心中怎能爽快。

    对于日照钢铁借壳能否成功,山东钢铁董事长邹仲琛此前曾说,日照钢铁将部分资产注入香港上市公司获得香港交易所批准的希望不大。

    不过,去年5月,杜双华酝酿的香港上市最终还是如愿所偿了。这给山东钢铁集团的重组又增加了一层困难。这是杜双华在与山东钢铁集团的博弈下出的关键一步棋。

    巧合的是,就在几天后,环保部一纸停产令,给日照钢铁判了“无期徒刑”。

    就在4月下旬,日照钢铁酝酿上市的关键时期,山东钢铁董事长邹仲琛在一次公开谈话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将在年内完成对它(日照钢铁)的重组。”话音落下没多久,国家环保部的通告随之而来。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是人为还是巧合,山东钢铁集团已经跟下了一步棋来回应杜双华的上市。

    国家环保部门通告中表示,日照钢铁的违规项目不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在没有经过环评审批的情况下,于2006年开始建设烧结机、球团生产线、高炉、转炉等主要设施,并在2006年底陆续建成投运,目前除2150毫米热轧钢板生产线基本建成未投产外,其余主体设备均已建成投产。

    据相关资料显示,被叫停的日照钢铁该项目的总投资达到了78.36亿元,一旦被叫停,这样大的损失是谁也很难接受的。

    不过,现在看来,杜双华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确实是一招妙棋。在日后,山钢、日钢最终的股权分配方案,就主要是根据“开源控股已收购日钢部分资产”这一无法回避的事实来确定的。“最终杜能够获得日钢33%股权,是经过此前的一系列资本运作获得的,而不是山钢自愿分给他的”。上述分析师这样解释。

    而开源控股目前持有的日钢子公司的股权,如何转换为日钢集团的股权,仍是一笔难算的账。

    “已经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肯定是暂时不会归山钢所有,但山东国资委仍希望杜总自己能主动解决这一问题。”山东省的政府人士这样说,毕竟日钢的重组已经不仅仅是山东省内部的事情了,还必定要考虑并顾及开源控股公司及股东的权益。

    ——也许多年之后,在钢铁产业链上的某一个环节,他还会与强大的国企山钢相遇,到那个时候,他又将面临怎样的境遇?棋局未解

    事实上,杜双华“曲线突围”的战场并不全在资本市场。

    在日照市204国道西面,杜双华新建的钢管厂——日照京华焊管厂经常被人忽略。10月底,据日钢内部人士透露,“(杜双华)正在给(焊管厂和钢厂)公司策划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据日照当地人普遍认为,杜双华即使退出,也不可能完全退出钢铁行业,他可能利用日照优越的物流条件,转身经营铁矿石码头和大型运输队成了那些熟悉日钢的人和日钢原职工对杜双华下一步的设想。

    据日照钢铁给全国工商联的报告中称,公司将利用日照优越的沿海位置,建设国内最大的铁矿石专用码头,并组建班轮式大型运输船队,实现集约化运输。但是日钢的填海工程在前年重组中被搁置下来。

    同样这份报告材料中称,日照钢铁已经投资14164亿美元,购买了3艘矿船,并在大连、上海、韩国东方船厂等购买了12条矿船。

    杜双华还将触角伸向了下游建设领域。今年4月份,杜双华旗下的日照钢铁与泛华建设公司共同发起一只私募股权基金,一期规划融资50亿欧元,资金投向直指地方城市开发建设领域。

    日照钢铁公司是该项基金的第一家,也是主要的合伙人,投入资金达30亿元之巨其通过产业资本进军城市开发建设领域的野心毕现。泛华建设集团总裁杨天举分析,“钢铁企业和建设企业也是有连带关系,双方合作是行业大的产业链当中的一个整合。”

    这样一来,杜双华围绕钢铁上下游在港口、船队、钢厂、基建的投资蓝图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杜双华仍未离开他所熟悉的钢铁产业链,或在上游布局,或在下游渗透。

    也许多年之后,在钢铁产业链上的某一个环节,他还会与强大的国企山钢相遇,到那个时候,他是否又将面临怎样的境遇?

    在山东省政府打造日照“临海钢铁精品基地”的宏大战略下,杜双华和日钢的命运相对显得微小。

    今年山东省被定为目前全国惟一进行钢铁行业“调结构”试点的省份,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势在必行。

    这对于山东钢铁集团来说,很可能是利好的消息;而对民营企业的日照钢铁,杜双华剩下的时间恐怕已经不多了。不过,有江苏铁本事件的前车之鉴,杜双华更深谙明哲保身、曲线图存的道理。

    9月初,山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谭庆华在接受人民日报社记者采访的话意味深长。他说,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是山东几代人的梦想,山东省委省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杜双华先生虽然在日照建立了钢铁厂,但正如他(杜双华)97表示:为建设日照精品钢基地必须实施重组,我从一开始就是拥护的,我们自己干不成精品基地,先天不足问题不解决也很难发展成世界500强企业。”

    山钢的雄心壮志与日钢的谨慎低调形成了强烈反差。中钢协公布的9月份全国重点大中型钢企钢材产量,日照钢铁的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0.69%,降幅为全国最大。而山钢“内部子弟”莱钢的产量则同比上升了13.95%。

责任编辑:芯彤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