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2002-2003年西藏自治区信息化事业发展概况

2002-2003年西藏自治区信息化事业发展概况

“十五”时期是西藏自治区改革开放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促进西藏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总体评价

截至2002年底,西藏自治区已经建成和拥有了卫星通信、光通信、数字微波、程控交换、分组交换、会议电视、数字数据、因特网等多种通信技术和通信手段。建成了覆盖所有地(市)县的VSATTES卫星通信地面站和IDR卫星通信地面站;建成长途光缆9825公里,光纤一级干线557.27公里,二级干线8434公里。全区7个地市均已开通GSM数字移动电话,数字移动基站128个,电信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7961万元,同比增长32.19%。SDH技术在全区光缆通信建设中普遍采用,在技术装备和通信手段上,达到了与内地省市同步的发展水平。电信网完成了人工网向自动网、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种业务的转变。长途电话全部进入全国自动交换网,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

 

二、基本情况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通信网络能力显著增强。2002年,西藏形成以光缆为主,微波、卫星等为辅,覆盖全区的基础通信网络。全区“117”项目中13个电信援藏项目,已有9个建成投产。全年新增光缆长度1668.5公里,光缆总长度达到9825公里。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27878门,达到272036门,增长11.4%,实占容量167045门,实占率为61.4%,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4100路端,实占容量23821路端,实占率58.1%;新增长途业务电路5132路,达到3284路,增长16.9%。全区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7.43部/百人,增长1.75个百分点;城镇电话普及率达到22.89%,增长5.08个百分点;主线普及率达到6.42线/百人。实现全区307个乡镇、609个行政村通电话,分别达到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50.83%和9.48%;通光缆的县达到65个,覆盖面达到85.92%。全年净增固定电话用户49003户,达到197446户,其中,城镇电话用户187954户,农村电话用户9492户;新增数据通信基础业务用户171户,达到618户;因特网用户总数达到31838户,其中,注册用户5865户,非注册用户25934户,专线用户39户;ISDN用户达到2225户;无线市话用户数达到26854户。

2.广播影视网络传输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同比2001年增长4个百分点,西藏已建成中短波广播转播台(发射台)36座、调频广播转播台(站)608座,乡级和村级广播电视站共2300多座,全区所有乡和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通了广播电视。一些条件较好的村庄还建起了有线电视网。西藏自治区人民广播电台已从两套节目发展到4套,汉语第一套节目实现全天24小时播出;康巴语广播已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广播电台和昌都人民广播电台开播。

此外,电视电话会议、虚拟网、分组交换、数字数据(DDN)、电子信箱(E-mail)、160、166、168综合语音信息服务平台、IC电话、IP电话、一线通(ISDN)、电子商务及计算机互联网等新业务均已开办。

3.计算机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多媒体网和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HL)已成为全区信息网的骨干网络和国家信息网络的重要区域网。到2002年末,许多行业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市(地)、县信息网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中部分地、市已与国家联通。建立了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新闻网等网络节点。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校园网控中心均已建成和运行。

4.行业网络建设有了较快发展。通讯基础施设建设飞快发展的同时,西藏党政机关的内部政务网已建成投入使用。计划、财政、税务、金融、海关、教育、科技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7个地(市)的信息网络系统。

(二)人才培养和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

针对信息人才不足现状,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人才培训教育体系。2002年,全区大部分中、小学校和全部中等专业学校设置了计算机课程,区内普通高校在校生100%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技术,社会办学机构广泛开展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全区各级政府对公务员也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信息技术培训,各级劳动部门为提高在岗人员和再就业人员的素质,批准建立了不同层次的计算机技能及其网络培训学校,面向社会各界各层次人员开展信息技术继续教育。

(三)法制建设

西藏自治区在加紧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制定和出台多项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管理办法,从规划、市场准入、信息安全、信息标准化等方面做出明确规范,从而保证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加大信息化法制、安全和宣传工作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这使得西藏信息化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政务信息化建设

到2002年底,有关政府部门已开发了多个专业信息库和典型应用系统。大部分厅局都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主页。电子认证、政府采购、公示等系统正在建设和完善。

2002年,区公安厅已经完成上联公安部下联7个市(地)和部分县(市)的纵向宽带网络系统,建立了户籍、案件和无业人员及重大案件分析等大型数据库系统;区外经贸厅已经建立起内部局域网络,并与自治区7个地区(市)的外贸部门以及外省市的几个重要的外贸部门联通,同时建立了一批数据库;区财政厅根据全国财政系统“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建设自治区级的“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重点是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管理;自治区卫生厅已经接入“国家卫生信息网”,并安装了由卫生部统一下发的应用软件;西藏大学通过卫星线路与CERNET西南地区主干网连接,藏大校园网建设已经具规模。

西藏自治区国税系统纵向主干网络已经延伸至地区(市),全系统已经有7个局域网接入主干网,基本实现了各级国税部门之间的各种业务信息的上下传递和共享。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实现了全区人行系统的网络连接,为全国人行系统的“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等众多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了网络基础。拉萨海关开通了国家海关总署到拉萨海关的DDN专线、拉萨海关到下属三个口岸(日喀则、樟木、狮泉河)的光纤和卫星信道。目前自治区海关系统内运行的应用系统有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面向企业的联合报关系统)、海关侦察案例分析系统等。由国家气象总局投资建设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已投入运行。

 

三、重大信息化工程

(一)金关工程。该工程主要功能是建立本区外经贸专用信息资源网,通过该网把海关、外贸、外汇、银行、税收、统计与进出口企业联接起来,提高了进出口业务在管理许可证、地产证、配额、收汇结汇、出口退税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实现了通关自动化。

(二)金卡工程。该工程已基本建成,到2002年底,全区各种信用卡、借记卡、支付卡发售量、交易发生额不断增大,全区各专业银行的金融网络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同城通存通兑和不同区域的资金结算。

(三)金税工程。该项工程的建立使全区地(市)、县税务部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进入计算机稽核网络系统,税款征收逐步实现微机化,增强了税务监管力度,规范了税收征管工作。

(四)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根据总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与全国同步完成了CDMA网主设备的招标。从2001年5月至今,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完成了主设备的安装和整个网络系统的调测开通。中国联通西藏分公司已全面完成了CDMA一期工程建设,初期系统总容量为2万门,已经具备了与全国同步开通运营的条件。

(五)“曲水--江孜--日喀则--曲水”光环路工程及“日喀则--拉孜--昂仁”和“山南--隆子–错那”光缆工程续建项目已开通运行;“那曲--类乌齐--昌都”光缆、“嘎拉--定日”新建光缆工程、“拉萨--林芝--昌都--那曲--拉萨”的光环路,全区语音VSAT成都关口站的搬迁和各县的扩容工作均已实施完成。

(六)“西藏综合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开发与建设”、“面向西藏的网络教育系统开发与建议”正在实施中;面向全区的电脑农业项目已经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已完成规划。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使西藏自治区信息化工作实现较大跨越。

 

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一)数据库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水利、水文、地质矿产、交通运输、金融证券、国内外贸易、信息咨询服务等重点行业开发建设了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批全区性、基础性、公益性数据库基本建成,其中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企业产品、招商引资、法律法规、公众信息服务等数据库的的内容,均可通过互联网对外服务。西藏自治区科技研究所与中科院地理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先后开发出“西藏地理信息(GIS)系统数据库”、“西藏社会经济数据库”、“藏医药数据库”、“青藏高原科学数据库”等大型综合数据库。企业数据库开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部分大中型企业已经或开始建立业务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网络。

(二)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成效显著。各级政府部门初步建成了信息网络,其中政务、计划、财政、统计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政府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工作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利用光缆、微波、卫星等传输手段,正在构筑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为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信息资源市场化功能显著增强 。信息市场总体发展已具雏型,科技信息市场和经济信息市场发展较快,基本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轨道。信息咨询服务业稳步发展,各种类型的信息咨询服务企业有所增加,信息内容覆盖面越来越广,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金融、股票、投资、商品供求、法律咨询、交通运输等经济和生活热点方面。公众多媒体通信网提供政府和社会所需求的信息咨询服务。

 

五、信息化发展与规划

西藏自治区“十五”计划纲要草案提出,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20%以上。

(一)电信业

“十五”期间,西藏将加速移动通信网、数据网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建成以拉萨为中心、以城镇为重点、辐射农牧区的电信网,使网络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接近并争取达到全国电信发展的综合水平,基本实现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基本建成为全社会提供实物传递、电子信息、商品营销、金融服务等一体化服务的邮政通信网络体系。

1.网络建设方面:到2003年,各地市全部通光缆;2004年,基本实现乡乡通电话;2005年,基本实现县县通光缆,西藏电信通信网形成以光缆、卫星为主,固定电话、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等多网并存,综合技术水平先进,网络运行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通信网。

2.电信业务量和收入方面:到2005年,全区电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3.电信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2001至2005年,本地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11.2万门,总容量达到27.5万门,长途光缆线路新增3700公里,总长度达到7200公里。全网话机新增12.05万部,总数达21.5万部。

(二)信息资源开发

自治区科技厅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西藏信息化建设的构想的重点是:抓好“西藏农村科技信息网建设”、“藏文信息系统开发”、“面向公安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旅游网络建设”、“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

 

六、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经验

1.竞争是促进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的原动力。如在通信领域,由于打破了电信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通信业的发展。

2.一项有市场潜力的先进、成熟、适用技术,要经过科学合理、严密细致的组织实施,才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获得重大的发展。如电话和有线电视业务在“九五”期间获得快速发展,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例证。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具备技术上的先进、成熟和适用性,具备市场潜力,但在组织实施、推广应用上存在严重不足,因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多渠道筹集资金才能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

(二)存在问题

西藏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信息化浪潮的风起云涌,加快西藏信息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西藏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缺乏统筹规划,投资较少。

2.网络管理、网络设计和系统集成等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3.没有软件和系统集成产业力量,没有响亮的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

4.网络发布信息分散,缺少数据储存交换的场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5.企业经营不理想,管理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备,政策法规明显滞后,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调整力度较弱,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需要改善。

6.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政策法规和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部门利益冲突,条块分割,建设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导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困难。

资料来源:泰尔网

网址:http://www.catr.cn/

 

责任编辑:李伟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