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成效显著
中国制造业物流发展是由制造业和物流业这两个行业的交织发展而成的。制造业是2007年我国发展最快和比重最大的产业,与其相关的制造业物流发展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制造业物流的发展为中国物流发展提出了需求,也确立了标杆。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何明珂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2007年中国制造业物流发展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为:
政府推动不遗余力。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中现代物流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内容被单独强调。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物流可以理解为制造业物流,显示中央政府对发展制造业物流的决心;2007年3月19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2007年9月21--22日,国务院在合肥市召开全国服务业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7年9月25日国家发改委在上海召开《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这次会议直接点燃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火种,从此,中国制造业物流发展被提到国家层面。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动制造业物流发展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从《首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提供的一些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实践材料来看,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联动发展人心所向。当制造业规模较小的时候,制造业普遍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组织模式,即制造企业自身承担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商品销售以及物流等所有活动,但由于规模的扩大、竞争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剧,企业因为资源约束不得不将物流等业务外包,由此产生了制造、物流等活动的相对独立。到了生产相对比较发达的现如今,制造与物流的独立掩盖了他们之间的联系,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的呼声日渐高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普遍共识。因此,国家发改委2007年9月25日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得到了业内专家、地方政府、制造业与物流业的领先企业的普遍响应,会议代表共有400多人,12家著名制造企业与12家著名物流企业当场签署了合作协议。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这样的会议对发展中国制造业物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表明,发展制造业物流是顺应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
内部整合成效卓著。制造业整合物流系统大有可为,1999年海尔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企业内部打破事业部的界限,把分散在各事业部的物流资源集中起来,统一成立物流事业推进本部和物流公司,统一受理各事业部的所有物流业务,取得了较大成功,不少企业借鉴了海尔内部物流整合的成功经验。比如,武汉钢铁公司将供应物流及销售物流的运输管理职能重组,组建武钢物流管理公司,2007年武钢物流管理公司开始统一调度集团物流资源,并统一规划和调度集团物流运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物流外包突出重围。物流外包是能让制造业和物流业都感到兴奋的口号,制造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业,能增加物流业的总市场份额,这令物流业兴奋;制造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业,制造业能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获得更好的物流服务,这令制造业兴奋。制造商对外包的好处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制造商在物流外包决策上总是犹豫不定,制造商物流外包困难重重。不过,在2007年,依然有不少制造企业在物流外包上突出了重围。比如,上汽集团公司将物流业务外包给安吉天地汽车物流公司,2007年两家公司的物流合作全面地向纵深方向展开,安吉天地的物流服务能力已经覆盖到上汽集团的零部件供应、整车组装、整车销售等核心环节。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由于制造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制造业的供应链超越了国界,制造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球协同十分重要,这越来越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2007年,中国的制造商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应用投入。根据有关材料,国家"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计划投资50亿元,2007年已经开始支持制造业的信息化实践。2007年,中石油等大型企业ERP系统成功上线,GPS、RFID等一批物流设备广泛应用于神化、宝钢、上海华谊等企业。
问题不容忽视
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2007年,中国制造业物流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何明珂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物流难上议事日程。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影响制造业盈利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供应商管理、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控制、市场准入、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哪一个似乎都比物流重要。因此,现阶段物流还很难成为制造企业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的重要话题,真正像海尔这样高层重视物流的公司还是凤毛麟角,还需要提高制造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物流外包"有口无心"。许多人做过不少制造业物流外包调查,结果表明,制造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不仅知道物流外包的好处,并且愿意选择外包。但结果同时表明,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5%以内,制造企业自营物流仍是主流。
三是供应链难协同。谁都知道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组成了供应链,供应链应该协同。但在多数情况下,目前中国的供应链由制造商主宰,制造商过分强调博弈,较少考虑"双赢"或"多赢"。因此,供应链难以协同,目前形成的供应链关系不是合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制造商一味采取竞争性招标的方式获得运输、仓储等服务,由于客观上目前中国是"制造强,物流弱",处于弱势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只能被动地降低报价以获得这些业务,导致运输价格、仓储价格不断走低,但同时供应链成本可能越来越高,并且供应链的合作与协同关系没有建立,为了更好地发展制造业物流,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四是物流创新不足。中国的制造业物流发展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区别。目前中国制造业物流的运作模式与技术照搬发达国家的较多,自己创新的较少,对许多本土产生的物流问题我们还束手无策,这需要制造业和物流业携手共同创新物流运作模式和技术,提升制造业物流能力和水平,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未来潜力巨大
尽管2007年的制造业物流有喜有忧,但对未来的发展,何明珂充满了信心。他分析说,首先,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会继续加强、加快。其次,不同行业的制造业物流发展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如钢铁行业,矿石、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会带动物流运费的上涨,因而钢铁行业会更加注重在物流方面如何布局;规划等;医药制造企业也开始与物流业展开合作,通过供应链物流把医药成本、医药价格降下来。第三,不同规模制造企业物流发展趋势。何明珂强调,物流企业如果做制造企业物流,不要只盯着大企业,可以把目光瞄准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是没有能力做供应链集成的,而物流企业恰恰可以做到把若干中小企业物流整合起来。第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机会。集成外包将是2008年制造业物流发展的趋势。
责任编辑:博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