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推动全省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依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指导全省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十一五物流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由起步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逐步成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全省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还存在着增长方式比较粗放、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1.物流业规模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物流运行效率仍然较低,与沿海省份的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产业已初具规模。2006年至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从17586亿元增加到35275亿元,年均增长14.2%;物流业增加值从542亿元增加到 1100 亿元,年均增长14.6%,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2006年至2010年,货物运输量从5.29亿吨增加到9.69亿吨,年均增长16.3%;货物运输周转量从1730亿吨公里增加到3367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8.1 %2010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7.6%,比2006年下降0.6个百分点,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部沿海地区14%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专栏1:湖北省20062010年物流指标表

指标

单位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社会物流总额

亿元

17586

21158

24813

27309

35275

物流业增加值

亿元

542

660

799

903

1100

物流业总费用占GDP比重

%

18.2

18.1

18.1

17.7

17.6

货物运输量

亿吨

5.29

5.85

7.58

8.27

9.69

货物运输周转量

亿吨公里

1730

1911

2700

2808

3367

 

2.物流网络基础不断完善,但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全省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形成以武汉、宜昌、襄阳、恩施等机场为依托的航空物流网,以武汉新港、宜昌新港、汉江干线码头等为依托的内河物流网,以京珠、沪蓉、闽乌高速及107318国道等为依托的公路物流网,以京广、京九、汉渝、焦柳、武合、武广等为依托的铁路物流网。2010年底,全省铁路营运里程3300公里,公路199400公里,通航里程8465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4亿吨,机场6个,油气管道3063公里。由于全省尚未建立统一的物流行业规范和标准,物流业务衔接不够顺畅,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缓慢,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3.物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但物流企业小、散、乱的状况尚未改观,服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已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大、中、小、特多类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联邦快递、DHLTNT、嘉里大通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进驻我省,中远物流、中邮物流、中外运、中铁物流、招商局物流、长航集团等中央企业也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全省物流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华中航运、武汉商贸控股、九州通、武汉捷利、武汉世通等省内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目前,全省各类物流企业达7000多家,其中5A级企业3家,4A级企业19家,3A级企业18家。但全省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还未根本改变小、散、乱的局面,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主要服务内容还是以传统的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为主。

 

4.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但物流园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十一五期间,全省稳步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基本形成物流圈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基地(园区)—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宜昌金东山商贸物流园、襄阳国邦物流园等相继投入运营并取得初步成效。但部分物流园区在前期市场调查、研究分析上不够充分,缺乏明晰的商业模式和准确的目标、功能及客户定位,导致物流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园区运营率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5.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全省相继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物流统计核算、物流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电信网、电子政务网实现全面覆盖,综合信息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研发走在全国前列,为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全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省内部分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还未形成。物流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物流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短缺。

 

()“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1.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全省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新态势。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7个产业先后跨过千亿元规模,十二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实现从1.5万亿到2.5万亿的跨越,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必将带动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三是物流业自身加快发展趋势显现。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2010年达到15.6%,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

 

2.产业水平的提升期。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提升物流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省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加快发展以物流业为骨干的服务业是大势所趋。二是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为提升物流水平创造了条件。物联网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物流技术革命,运输、配送、装卸搬运、自动化、库存控制、包装等物流装备技术的加快应用,将有效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

 

3.网络布局的形成期。一是两圈一带战略的推进实施将促进物流网络的完善,全省物流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和辐射态势将进一步形成。二是区位交通的新变化将促进物流网络的完善。武汉将向中部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迈进,全省可望实现由区域性的九省通衢向全局性的九州通衢的跨越,必将促进全省物流网络骨架的完善。三是国家和全省物流园区专项规划出台将促进物流网络布局的形成。

 

4.开放协作的扩大期。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物流业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要求全省物流企业加强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二是承接产业转移将促进物流业的合作与竞争。随着国际、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省际经济合作日趋紧密,区域经济协作不断加强,客观上要求全省物流业进一步加强省际联动和区域协作。

 

5.体制机制的创新期。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将进入攻坚阶段,全省将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政企分开、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建立快捷、高效、通畅、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

---- 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投资经济效益,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 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导,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衔接,合理布局重大物流项目,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联动发展。

---- 突出科技引领,促进转型升级。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的有效集成,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培育高端物流功能及延伸服务,促进全省物流业转型升级。

---- 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效率。完善现代物流业管理机制,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设施服务功能,提高物流运行效率。

---- 突出发展重点,坚持分步实施。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围绕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优先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分步实施十二五现代物流项目。

 

()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5年,充分依托湖北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和物流需求,逐步构建物流圈()—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发展辐射全国的中部物资集散中心、商贸流通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建设南北物流通道中心枢纽和长江物流通道中心枢纽,力争建成以一主两副中心城市为核心,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中部物流核心区域,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的重要地位。

---- 物流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2%;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

---- 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持续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 物流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重点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物流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培育5-6个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发展5家以上5A级物流企业、10家以上4A级物流企业和25家以上3A级物流企业。

---- 物流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长江物流带等三大物流圈(),建设长江、汉江物流通道和一批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

---- 物流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大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引导物流企业实施物流分类标准,加快推进全省物流标准化。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方式,加大绿色物流装备、设施和节能仓库的推广使用力度。

 

三、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

 

十二五时期,全省将着力构建物流圈()——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物流圈()包括以武汉为核心,辐射武汉城市圈及周边地区的武汉(城市圈)物流圈;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支撑,辐射湖北西部及周边地区的鄂西物流圈;依托长江经济带,辐射带动长江沿岸及周边地区的长江物流带。物流节点城市围绕全省一主两副规划布局,武汉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襄阳、宜昌规划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其他14个市()规划为重点物流节点城市。

 

()武汉(城市圈)物流圈。

 

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区位、交通、经济优势,以武汉为核心,依托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孝感、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以服务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式区域物流网络体系。重点服务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发展,构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和基础设施平台,合理布局物流节点和物流网络,积极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加快形成物流产业集群,满足城市圈内物流需求。以武汉物流圈为中心,依托长江航道,沪蓉、京珠、福银高速公路,京广、京九铁路和武汉天河机场,对内连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外辐射河南、安徽、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将武汉物流圈打造成为服务中部地区产业链和连接区域间货物中转的物流枢纽区域,形成辐射国内乃至国际的现代物流中心。

---- 武汉市。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围绕服务武汉市及武汉城市圈现代制造业、商贸、旅游等产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推进铁、水、公、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建设全国物流产业示范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保税物流基地。重点建设东西湖保税物流园、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武汉天河空港物流园、东湖开发区物流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等物流园区。

专栏2:武汉物流圈其他物流节点城市

——黄石市。服务冶金、建材、新能源、煤炭、农产品加工、食品及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黄石新港物流园区、花湖综合物流园区和罗桥综合物流园区。

——孝感市。服务农业、工业相关支柱产业、有机化工和商贸等产业,重点建设华中锦龙物流园、临空经济区凤凰物流园、云梦城北物流园和汉川金鼓城中部家居产业物流园。

——鄂州市。服务现代农业、机械、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加工、服装业等产业,重点建设鄂东综合物流园区、三江港口物流园区、鄂州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和葛店高新物流园区。

——黄冈市。服务农业、农林产品加工、造船、钢构、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黄冈楚江物流产业园和黄梅中部物流园。

——咸宁市。服务特色农业、电力、纺织、森工、机电、汽配、冶金、建材等产业,重点建设咸宁经济开发区物流产业园区、咸宁临江港口物流园区和咸宁永安商贸物流园区。

——仙桃市。服务纺织、服装、精细化工、机械电子、无纺布及医用卫材、食品加工等产业,重点建设江汉物流产业园、仙桃农产品暨水产品大市场和富迪物流园。

——潜江市。服务石油开采加工、化工医药、冶金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重点建设潜江市园林物流园和泽口物流园。

——天门市。服务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和商贸等产业,重点建设竟陵物流园区和仙北物流园区。

---- 黄石市。服务冶金、建材、新能源、煤炭、农产品加工、食品及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黄石新港物流园区、花湖综合物流园区和罗桥综合物流园区。

---- 孝感市。服务农业、工业相关支柱产业、有机化工和商贸等产业,重点建设华中锦龙物流园、临空经济区凤凰物流园、云梦城北物流园和汉川金鼓城中部家居产业物流园。

---- 鄂州市。服务现代农业、机械、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加工、服装业等产业,重点建设鄂东综合物流园区、三江港口物流园区、鄂州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和葛店高新物流园区。

---- 黄冈市。服务农业、农林产品加工、造船、钢构、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黄冈楚江物流产业园和黄梅中部物流园。

---- 咸宁市。服务特色农业、电力、纺织、森工、机电、汽配、冶金、建材等产业,重点建设咸宁经济开发区物流产业园区、咸宁临江港口物流园区和咸宁永安商贸物流园区。

---- 仙桃市。服务纺织、服装、精细化工、机械电子、无纺布及医用卫材、食品加工等产业,重点建设江汉物流产业园、仙桃农产品暨水产品大市场和富迪物流园。

---- 潜江市。服务石油开采加工、化工医药、冶金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重点建设潜江市园林物流园和泽口物流园。

---- 天门市。服务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和商贸等产业,重点建设竟陵物流园区和仙北物流园区。

 

()鄂西物流圈。

 

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宜昌为两核,依托200公里半径内的荆州、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6个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发展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立足圈内丰富的农林、矿产、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较好的汽车、化工、电力等产业基础,提升各类资源要素的流通速度,促进物流产业迅速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网络体系。依托鄂西圈与河南、陕西、湖南及重庆接壤的区位交通优势,承担服务周边省市货物中转流通的功能,将鄂西物流圈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

---- 襄阳市。充分利用襄阳市作为国家煤炭转运中心和国家粮食储备中心的战略条件,发挥襄阳的铁、水、公、空交通优势,围绕服务农副产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工业、电子电器、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产业,构建具有综合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物流金融等集成功能的现代新型物流体系,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物流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建设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襄阳汽车产业物流园、余家湖能源化工物流园和襄阳经济开发区(空港)物流园等

----  宜昌市。紧紧抓住长江黄金水道开发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宜昌市位于三峡航运枢纽坝首的航运、物流资源优势,以及处于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物流组织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围绕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旅游等产业,创新三峡区域通航货物分段和直航运输相结合的物流运作模式,有效提高过坝货物和区域货物运输的组织化率,着力打造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格局,建成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三峡现代物流中心的花艳综合物流园区、太平溪港物流园区、茅坪港物流园区、云池物流园区。

专栏3:鄂西物流圈其他物流节点城市

——荆州市。服务农副产品及加工、汽车、石油机械、纺织、造纸、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浩然楚都物流园区、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和长江物流园区。

——十堰市。服务汽车、水电、旅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重点建设汉江物流园区和白浪汽车零部件现代物流中心。

——荆门市。服务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食品、机电、纺织、汽车、体育用品等产业,重点建设荆门港物流园、李宁物流园、仪邦农贸物流城和京山粮食物流工业园。

——随州市。服务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改装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三友香菇冷链物流园和随州市天立汽车钢铁物流园。

——恩施州。服务农业、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恩施市火车站物流园区和利川市商贸物流园区。

——神农架林区。服务林业、绿色产品加工、矿山、化工、生态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神农架林区松柏综合物流园区和神农架阳日物流中心。

---- 荆州市。服务农副产品及加工、汽车、石油机械、纺织、造纸、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浩然楚都物流园区、两湖平原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和长江物流园区。

---- 十堰市。服务汽车、水电、旅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重点建设汉江物流园区和白浪汽车零部件现代物流中心。

---- 荆门市。服务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食品、机电、纺织、汽车、体育用品等产业,重点建设荆门港物流园、李宁物流园、仪邦农贸物流城和京山粮食物流工业园。

---- 随州市。服务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改装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三友香菇冷链物流园和随州市天立汽车钢铁物流园。

---- 恩施州。服务农业、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恩施市火车站物流园区和利川市商贸物流园区。

---- 神农架林区。服务林业、绿色产品加工、矿山、化工、生态旅游等产业,重点建设神农架林区松柏综合物流园区和神农架阳日物流中心。

 

()长江物流带。

 

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势,大力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业,建设辐射长江沿岸及周边省市的长江物流带。以武汉为龙头,宜昌、荆州等为支撑,加快长江、汉江沿岸地区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加快武汉新港建设,加强长江沿线物流企业的合作与联盟,建成服务湖北、衔接东西的水运物流带,形成辐射长江上下游、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物流区域。

专栏4:长江物流带主要物流基地

——武汉枢纽物流基地。包括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及钢铁和冶金产品专业化物流中心、郑店—大桥综合物流中心、常福汽车及机电产品专业化物流中心、后湖—丹水池生产资料及日用品专业化物流中心、白浒山石油化工产品及危险品专业化物流中心和白沙洲农产品及装饰建材专业化物流中心等。

——宜昌枢纽物流基地。包括花艳综合物流园区、太平溪港物流园区、茅坪港物流园区、云池物流园区、红花套物流园区、枝城港物流园区、三峡机场空港物流园区等。

——荆州枢纽物流基地。包括大宗农产品(粮、棉、油、蔬菜、水产品)产地交易中心及地区性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物流配送基地等。

——黄石枢纽物流基地。包括辐射鄂东、赣北的生产资料转运型物流基地。

——鄂黄枢纽综合物流基地。包括白浒山—三江港区保税物流中心、黄冈唐家渡港区物流基地、鄂东农产品配送及加工型物流基地。

——咸宁枢纽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包括辐射鄂南、湘北、赣西的特色农产品区域物流中心。

---- 武汉枢纽物流基地。包括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及钢铁和冶金产品专业化物流中心、郑店大桥综合物流中心、常福汽车及机电产品专业化物流中心、后湖丹水池生产资料及日用品专业化物流中心、白浒山石油化工产品及危险品专业化物流中心和白沙洲农产品及装饰建材专业化物流中心等。

---- 宜昌枢纽物流基地。包括花艳综合物流园区、太平溪港物流园区、茅坪港物流园区、云池物流园区、红花套物流园区、枝城港物流园区、三峡机场空港物流园区等。

---- 荆州枢纽物流基地。包括大宗农产品(粮、棉、油、蔬菜、水产品)产地交易中心及地区性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物流配送基地等。

---- 黄石枢纽物流基地。包括辐射鄂东、赣北的生产资料转运型物流基地。

---- 鄂黄枢纽综合物流基地。包括白浒山三江港区保税物流中心、黄冈唐家渡港区物流基地、鄂东农产品配送及加工型物流基地。

---- 咸宁枢纽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包括辐射鄂南、湘北、赣西的特色农产品区域物流中心。

 

四、重点行业与重点领域

 

()重点行业。

 

1.工业物流。结合工业行业发展规划,促进工业企业的物流系统与生产制造系统分离,实现工业物流服务机构规范化、市场化运作。对工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工业物流跨区域管理,建设支撑工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一核五带的现代工业物流服务网络,即以武汉为核心向鄂东南辐射的武汉鄂州黄石冶金建材物流服务带,向鄂西北延伸的武汉随州襄阳十堰汽车及零部件物流服务带,向江汉平原延伸的武汉潜江荆门石油化工及盐化工物流服务带,向东西辐射的襄阳荆州荆门武汉鄂州黄石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物流服务带,向鄂西辐射的武汉宜昌食品医药及磷化工产业物流服务带。大力发展化学危险品、煤炭、石油及制品、特大件、药品、回收物、废弃物等特种物流。

 

2.农业物流。加快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整合现有农业物流资源,推动传统农业物流向现代农业物流转型,建设农业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农业物流服务的网络节点以及涉农物流通道,充分发挥交通物流节点功能,以农村客运站为依托,新改、扩建为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交通物流节点建设,全面完善农副产品配送网络;培育现代化的农业物流服务企业,每县引导1-2家专业交通运输企业利用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和农村客运网络开展物流配送,并在运输管理、信息服务和节点配货等方面提供便利,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深入农村市场,构建以农产品、畜牧产品、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为重点的涉农物流体系,加快农产品物流服务示范工程和农业物流园区的建设。服务以武汉、襄阳、荆州、荆门、潜江等地为主的江汉平原粮油产区,以荆州、潜江、天门等地为主的优质棉主产区,以黄冈、鄂州、荆州、宜昌等地为主的沿江淡水产品产区,以仙桃、天门、安陆等地为主的江汉平原腹地禽类养殖区,以宜昌、荆州、武汉等地为主的宜昌至武汉沿线畜类饲养区,以武汉、宜昌、黄冈等地为主的牛奶及乳制品、果蔬饮品、罐头食品加工区,鄂西、鄂西北、鄂东南薇菜、莼菜、魔芋、银杏、竹笋、板栗等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区,形成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3.商贸物流。以武商、中百、中商、富迪等骨干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提升商贸配送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商贸企业物流统一配送率,扩大商贸物流配送规模,搭建高效的商贸物流信息平台,为大市场、大流通提供完善的商贸物流服务。发展与各商业网点相匹配的物流网络,完善商贸物流服务基地建设,形成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加工配送中心、综合物流园区三个层次的商贸物流服务基地节点。建立多层次、覆盖全省和周边地区的商贸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以武汉为商贸物流核心,重点发展武汉城市圈商贸物流,宜()()()和襄()()()商贸物流,重点建设城区2小时快速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和城市社区配送体系,加快建设省内8小时商贸配送网络。以武汉城市圈为基点,建设国家级商贸物流服务基地,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和交易中心。

 

()重点领域。

 

1.保税物流。加快全省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和资源整合,建立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高效联动口岸综合物流信息系统。提高口岸效率和竞争力,简化通关程序,鼓励扩大关关合作、关企合作,实行通关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加强区域通关协作。完善保税物流功能,拓展保税物流服务腹地,提升保税物流服务能级,扩大保税物流规模,形成包括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和国际转口贸易的综合保税物流服务。完善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阳逻港保税仓库、沌口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加快建设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争取建立襄阳、宜昌、黄石保税物流中心,推进口岸物流发展,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推动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物流加工区等特殊监管区域进行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试点,把湖北建成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保税物流基地。

 

2.中转物流。优化航空、航运、铁路、公路等运输集散方式,提高各式运输的装卸和中转能力,完善各式运输的配套服务,在物流中转节点建设物流服务基地,提供中转物流的分拣调拨、加工包装等高附加值服务。实现各类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和便捷转换,简化路桥过关的检查程序,逐步降低相关收费标准,提高一站式物流服务水准,整合港口、仓储、运输、货代、包装、加工、集装箱服务、金融结算等环节,吸引中转货源物流,发展国内国际中转物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站场设施布局,形成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全省中转物流体系,使我省成为铁、水、公、空功能齐备的中转物流中心,辐射中西部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

 

3.快递物流。充分利用邮政物流设施,加快快递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推进民营快递物流的发展,发挥社会快递物流资源和第三方物流网络的作用,提高快递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加强快递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区域快递服务协调和监管机制,实现快递物流网络规范化运行。依托大交通平台,整合快递服务资源,拓展全省的国际快递业务,建设国际快递物流在我省的分拨中心。依托电子商务,培育快递服务新增长点。根据全省高技术产业和商贸业的需求,发展快速、安全、高效的原材料、产品以及社会小件商品快递物流配送网络。

 

4.应急物流。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处置实施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输、配送及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快捷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制定并落实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托全省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以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华中地区应急物流基地为支撑,发挥武汉作为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的作用,建设应对全省突发事件的物流系统,使湖北成为全国应急重要储运和调配中心。

 

五、重点工程与重大项目

 

()重点工程。

 

1.物流业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技术应用工程。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物联网的应用示范,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适时启动智慧物流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加快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提高政府监管服务水平、货物通关效率和物流处理效率。鼓励省内物流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引导企业推广应用国家标准化托盘,在重点领域鼓励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选择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2.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依托武汉、襄阳、宜昌等重要港口,京广、京九等铁路动脉,京珠、沪蓉等高速路网,武汉机场、襄阳机场、宜昌机场等航空枢纽,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建设。积极支持武汉新港、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黄石新港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网络和长江、汉江黄金水道作用,提高公路、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重点解决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不畅以及交通枢纽相互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落地、拆装等问题,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逐步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沿江、沿线为轴线,以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城市为节点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综合运输效率。

 

3.物流园区工程。按照全省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各地产业布局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运输站场、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工程。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加快发展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园,争取建立襄阳、宜昌、黄石保税物流园区。通过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武汉天河空港物流园、襄阳现代综合物流园、襄阳余家湖能源化工物流园、宜昌花艳综合物流园、云池物流园等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物流园区建设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优势,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4.城市配送工程。积极鼓励武汉中百集团、武商集团、九州通集团等重点物流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配送工程。加快建设招商物流武汉阳逻分发中心、中百集团8+1城市圈物流配送等重点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等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5.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加快钢铁、汽车及零部件等大宗商品物流通道建设,完善大宗商品物流服务体系。加强武汉、宜昌等重要商品港口物流设施建设,改善大型物流装备设施条件。加快国家粮食物流(武汉)基地和荆州、襄阳、荆门、宜昌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全省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物流工程。进一步加强武汉白沙洲、汉口北四季美、孝感南大、荆州两湖平原、荆门通源、襄阳庞公、襄阳洪沟、宜昌茶城、十堰堰中、鄂州蟠龙、咸宁温泉、仙桃农产品暨水产品、随州香菇、恩施特色农产品等大型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加快以银丰集团为主体的棉花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武汉山绿集团冷链物流、黄石鄂东农产品冷链物流、襄阳鄂西北冷链物流、宜昌鄂西冷链物流、荆门众诚冷链物流等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积极支持省农资公司、富迪集团、湖北新合作、荆门东方百货、十堰新合作、黄冈黄商、襄阳鼓商等企业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开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

 

6.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围绕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物流业,支持武钢、武石化、荆门石化、东风、宜化、全通涂镀板、江钻股份等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中烟湖北公司物流中心、东风自主品牌整车及备品配送中心、华中钢铁物流基地、华中钢铁大市场、长江金属交易中心、黄石新兴现代钢铁物流项目、十堰汽配物流中心、荆门化工产品物流园、仙桃无纺布物流中心、东风十堰和襄阳风神物流项目等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重大项目。

 

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563个,总投资2815亿元,占全省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库总投资8.52万亿元的3.3%,占全省十二五服务业重大项目总投资1.77万亿元的15.9%。其中:十一五结转在建项目241个,新开工项目259个,前期和策划储备项目63个;物流业信息化建设和物流技术应用项目21个,多式联运、转运设施项目44个,物流园区项目125个,城市配送项目66个,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项目176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项目61个,农产品冷链项目70个。

 

六、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区域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研究制订符合全省实际的政策措施,推进全省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协调。

 

2.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规范物流行业秩序;进一步加大税收试点物流企业资格认定工作力度,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重点物流企业项目建设所需用地,要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比照工业用地价格和程序依法保障物流用地。简化物流企业设立时的前置审批手续,依法进一步放宽对使用统一标识的城市配送车辆的交通管制;继续建设好农产品绿色通道,切实保障鲜活农产品运输畅通。在现有大通关政策的基础上,简化口岸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实现全天候通关和一站式通关。比照工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制订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优惠价格政策。建立物流企业综合信用评价制度,加快物流市场诚信和服务规范建设,强化物流环节质量安全管理,构建物流市场诚信体系。加强物流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3.制订落实物流专项规划。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全省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产业布局特点,制订相关专项规划,积极引导、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制订粮食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等专项规划。各地也要制订本地区物流业规划,指导本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4.增加对物流业发展的投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运输、仓储、配送、信息设施和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物流企业个性化资金需求。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机制,支持物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物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加强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产品及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指导物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融资工具,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5.推进全省物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积极推进全省物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加大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来鄂投资,参与省内传统物流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全省物流业现代化水平。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省物流企业竞争实力。

 

6.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物流市场急需人才。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积极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加快全省物流企业技术更新和管理创新。

 

7.加强物流统计核算工作。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全省物流统计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继续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加强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8.发挥物流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物流行业协会建设,明确物流协会在服务、协调、自律等方面的职能,积极支持物流协会制定行业规范,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开展行业宣传、咨询、调研、统计、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物流协会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物流技术引进与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物流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和服务,为政府提供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专栏5:规划实施重点工作责任分工

重点工作

牵头单位

参加单位

1.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省发展改革委

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2.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

省发展改革委

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

省财政厅

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

制订物流业用地优惠政策

省国土资源厅

省发展改革委等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及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

省公安厅

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等

制订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

省物价局

省发展改革委等

推进国有物流企业改制重组

省国资委

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交通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局、省供销社等

3.制订落实物流专项规划

省发展改革委

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

4.增加对物流业发展的投入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等

5.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合作

省商务厅

省发展改革委、省物流协会等

6.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

省发展改革委

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等

7.完善物流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

省统计局

省发展改革委、省物流协会等

8.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省发展改革委

省商务厅、省物流协会

 

()实施路径。

 

围绕十二五全省现代物流业总体发展目标,以物流企业培育为核心,以物流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物流园区(中心)规划建设及运营为抓手,按照全省城市发展规划布局,结合各地产业特色,着力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物流示范园区;制定和发布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办法,开展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工作,培育重点物流企业;认真实施物流业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物流业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建设示范物流园区、发展重点物流企业、实施重大物流项目,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实现物流园区支撑物流节点城市,进而形成物流圈()一体化发展路径。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和调整。

 

文章来源:发改委

网址:http://www.ndrc.gov.cn/jjmy/ltyfz/t20120131_459344.htm

 

 

责任编辑:小车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