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宁波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宁波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前言

物流业作为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新兴复合性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坚持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实施我省港航强省战略、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再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突破口,加快推进率先发展,我市物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赋予了宁波建设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历史使命。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市推进六个加快重大决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和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引领和推动提升作用,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作为全市十二五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我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发展现状
    “
十一五时期,我市物流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2010年全市物流总额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5.4%;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06.9亿元,年均增长17.4%;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9%,占服务业比重24.6%,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我市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运作效率明显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7.83%,比2006年相比,相当于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物流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制造业物流、城乡配送物流、航空物流、专业物流等为配套的发展格局。2010年宁波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0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跃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位,全球第六位。

 

2.物流通道网络不断完善,物流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公路网不断完善,一环六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八横五纵三沿海干线公路及综合枢纽场站加快建设。铁路进入加速成网阶段,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萧甬铁路支线直达镇海、北仑港区,并与浙赣、沪杭、杭宣等干线铁路网相接,为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创造条件。港口吞吐能力增强,十一五时期新增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31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约1.4亿吨,其中新增集装箱泊位12个,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约720TEU。空港发展形成突破之势,机场等级达到4E级,共开通航线51条,年货邮行吞吐量达到8.1万吨。物流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货运车辆7.8万辆,59万吨位;集装箱车辆9975辆,29万吨位;大、特、新船舶加快发展,沿海船舶营运运力总规模达458万载重吨,位居全省第一,万吨轮比重超过70%

 

3.物流基地建设初见规模,物流业载体支撑得到强化。梅山保税港区瞄准国际自由港定位,加快建设和运营,一期工程封关运作,2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0亿元;招商引资进展顺利,累计引进物流、贸易、金融等企业800家。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以液体化工、煤炭、钢材、再生金属等交易市场为依托,以存储、配载和运输方式转换为手段,正加快建设华东及中西部大宗货物资源配置中心和集散中心。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园已引进中外运、前程物流等一批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正在建设依托港口的高端国际物流中心。空港物流园已建成10万平米的标准仓库和1万平米的商务楼,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封关运作,仓库出租率已接近95%。邬隘集装箱海铁联运中心站工可已获批复,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宁海物流中心完成一期建设,配送中心和果蔬市场已投入运营,金属材料市场、五金机电市场2011年即将完工。

 

4.物流企业蓬勃发展,物流运作能力显著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市实际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5000家,注册资本600万元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超过100家。已有国家A级及以上的物流企业70多家,其中4A物流企业6家,3A物流企业40家。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船公司和FedExUPSTNTDHL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宁波,形成了一批物流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的职能型分支机构。本土物流企业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涌现出十多家营业额达数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本土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能力显著提高,开展运输、仓储、配送、加工、代理等两项以上业务的综合型物流企业较十一五初增长了3倍,75%的企业涉及运输业务,并逐步向仓储、配送、代理等业务延伸,初步形成了一批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竞争充分的市场主体。

 

5.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智慧物流建设条件日趋成熟。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于2009年初正式投入运营,建立交易、金融、政务服务三合一的物流平台,构建了银行与平台运营商的双主体运作模式,2010年已经吸引6850家企业加盟运作,年信息发布总量达72万条,网上交易额达到10亿元,结算额达2.5亿元,大大激发了物流市场主体活力。先进物流技术、设备在物流企业和业务流程不断普及推广,条形码技术在各种物流业务中得到普遍应用,新增集装箱车辆GPS安装率达100%RFID技术在宁波港集装箱码头、集卡运输和后方物流中心得到良好应用,集装箱车辆在码头闸口的通过时间由2分钟下降到30秒以下。

 

6.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通关单联网核查、港区智能卡口系统、出口货物电子装箱单系统、空港通关中心和快件监管中心等一批政务项目积极推进,区域整体通关环境明显提升。宁波港海铁联运政策、第四方物流市场系列政策、现代贸易物流企业扶持政策、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实施意见、现代物流示范企业政策等多项政策密集出台,物流业政策环境持续改进。物流企业申报国家税收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使得试点企业在税收抵扣等方面得到诸多实惠。重点物流项目申请国家资金支持成果显著,近两年获得国家资金补助2000多万元。甬港经济合作论坛、重庆·宁波周新加坡·宁波周港澳·浙江周等物流专题推介活动持续开展,促进与国内外重点城市的物流交流与合作。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不断加强,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中心成为交通运输部、浙江省共建的全国性示范园,镇海液化品保税物流中心(B)申报正在推进。与铁道部签订了部市合作协议,合作机制得到持续深化。

 

十一五时期,我市物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与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定位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是从物流设施看,物流通道连通度不高,局部瓶颈路段仍然存在;港口集疏运结构不合理,公路集疏运比例过高,海铁联运、公铁联运比例低,影响中远距离腹地拓展和运输成本;物流基地落地难,部分已建成物流基地功能交叉,同质化竞争多。二是从产业发展水平看,产业布局分散,集聚化水平不高;物流产业链不长、价值链不高,物流业发展水平与港口地位和吞吐量规模不相匹配。三是从市场需求看,虽有发达的制造业基础,但工业企业物流剥离程度低,物流需求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和合理释放,对第三方物流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四是从企业发展水平看,企业规模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一的传统物流服务,缺乏能够提供供应链全程服务的先进物流企业。五是物流人才短缺,不仅操作型人员的业务技能有待加强,高端物流人才更是缺乏,影响物流企业一体化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能力的提升。

 

()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新变化,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五年。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落实国家海洋经济战略的需要。2011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港航资源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地区和重要载体。宁波加快发展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是浙江海洋经济战略的优势所在,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反过来,在海洋经济战略的推进下,我市以港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推进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落实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关键期,物流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国际强港、实现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在构筑现代都市、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在建设智慧城市、率先发展智慧物流,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做好绿色物流,在提升生活品质、做好城乡配送等方面,将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重要使命。

 

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十二五时期,宁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支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更要通过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优化我市的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巩固提升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地位的需要。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立宁波作为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地位,赋予了宁波调整与振兴物流产业、提升物流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的历史使命,为宁波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较高的发展平台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宁波物流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较高的物流发展水平、广泛的物流辐射能力,并且在引领和加深地区之间物流领域合作、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整合和为区域物流一体化服务等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以物流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为核心,以智慧物流建设为引领,以港口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等为重点,以物流载体、平台、企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联合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巩固和提升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地位,基本形成亚太地区重要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雏形,为宁波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高效的物流服务支撑。

 

()基本原则

---- 整合物流存量资源,坚持统筹发展。整合物流基地、物流通道、运输装备等存量资源,促进港口与城市、城市与农村、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物流的统筹发展。积极鼓励企业内部物流资源与社会物流设施的有机整合,放大资源功能效应。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与协调,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载体,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 对接国际国内市场,坚持开放发展。结合宁波开放型经济发达和市场发育较成熟的特点,以供应链融合为纽带,实现制造、贸易、物流、信息、金融等产业的有机对接,推动产业联动。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载体,加快发挥保税物流业和跨境运作的供应链物流,提升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加强物流业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提高物流业开放水平。

----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坚持创新发展。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物流中的积极作用,按照现代物流理念,以信息化为手段,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提升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率。积极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智慧物流数据中心等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业务模式,为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业务发展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

----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坚持引导发展。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合理科学地发挥政府在物流业规划、项目、资金、税费、智力支持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营造物流业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企业自主决策,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宁波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以港口物流为龙头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综合成本明显下降,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作用更加凸现。

---- 物流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进一步巩固提升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宁波港域货物吞吐量超过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准箱。

---- 物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物流企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形成以综合性的高端物流为主导、功能性的基础物流为支撑的物流业态格局,以及以港口物流为龙头、制造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为重点的物流产业格局。

---- 物流专业化水平快速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比重显著增加,全市A级及以上的物流企业总数达到100家以上,其中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超过70%。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骨干物流企业达到15家。

---- 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方案解决能力明显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显著提升,一体化运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持续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7.83%降到16%以下。

---- 物流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连接的物流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以第四方物流为主导的公共信息平台功能进一步提升;智能物流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物流的智慧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依据上述目标定位,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完善物流设施设备、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现代物流组织水平、优化物流区域布局、推进智慧物流建设和完善物流金融服务等八大任务。

 

()完善物流设施设备

建设内外衔接、通江达海的综合物流通道;推广物流专业化车辆和应用先进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装备专业化水平。

 

完善物流通道网络。加快公路网建设,全面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络和八横五纵三沿海干线公路。扩大码头通过能力,加快推进大榭、穿山、梅山港区等深水码头建设,增加集装箱班轮航线,航线总数达到260条,其中国际航线达到200条,加大航班密度,平均月航班1800班。重点建设铁路货运北环线、大榭及穿山港区铁路支线、宁波新北站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扩建北仑铁路支线,规划建设甬金铁路、跨杭州湾铁路,加快形成五线一枢纽铁路布局,实现主要港区通达铁路,分流日益繁重的公路交通压力。实施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大力度引进航空公司,开辟国际国内航线,构建通达城市多、航班密度高的航线网络,将栎社国际机场打造成为区域型的重要货运枢纽。

 

提升物流装备水平。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车、特种专用车辆和载重量在8吨以上的重型专用货车,加快普通敞蓬货车的厢式化进程,促使化学危险货物、大型物件、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的专业化,规划到2015年,全市营运货车达到8.7万辆、70万吨位;集装箱卡车1.4万辆、总吨位47万吨。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单位附加值高的大型船舶和特种船舶,五年内全市沿海船舶运力达到600万载重吨。大力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推广使用标准化托盘,发展大型高效起重设备、智能式搬运车和传送带,推进仓储、装卸等设备标准化和智能化。

 

()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结合宁波经济发展特征,重点发展以集装箱物流、保税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以及危化品、冷链、医药等专业物流领域。

 

集装箱物流。推进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园、大榭集装箱场站等项目建设,提升集装箱物流服务能力。以国际贸易为龙头,同步进口市场培育,加快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装卸、堆存、运输、拆拼箱、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集聚与整合,提高集装箱物流专业化、综合化服务水平。

 

保税物流。进一步发挥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梅山保税港区、慈溪出口加工区、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等保税区域的功能和政策优势,完善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中转、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等报税物流功能。加快贸易模式创新和发展,完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吸引宁波大市外优质国际贸易资源集聚,培育保税物流市场。以完善保税物流功能为突破口,优化国际贸易发展方式,基本建成区港联动、区区联动、内外联动的保税物流体系。

 

大宗商品物流。推进宁波大宗货物交易平台建设,完善货物交易、电子、信息、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专业市场运行商和大宗商品流通企业,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宗商品物流配送企业,优化布局大宗商品物流网络,保障大宗商品通畅安全高效流转。通过五年的努力,形成集交易、金融、信息、物流服务于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区域性塑料、液化品、有色金属、钢铁等大宗商品的资源配置中心和集散中心。

 

城市配送物流。适应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适应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以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促进快速、便捷的城市配送发展。整合优化城市配送网络节点,优化中心城区物流的交通组织和管理,逐步形成城市配送物流体系。

 

专业物流。发展以仓储和配送鲜活农产品、果蔬、鲜花、食品等商品为主的冷链物流,增强冷链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加强对危化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仓储和运输的安全管理;积极培育粮食物流、医药物流等专业物流,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强化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渔牧林业之间联动发展,促进产业物流需求社会化;深化港口战略合作,建立无水港,发展海铁联运,拓展港口腹地需求;顺应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为腹地区域物流需求提供配套服务;发展进口贸易平台,拓展国际物流需求。

 

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物流业与商贸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物流业与农渔牧林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带动产业间的深层次融合,鼓励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和农业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分离物流业务,进一步释放物流需求外包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提高物流需求外包的功能层次。

 

扩大港口物流辐射范围。进一步加强港口资本、业务合作,健全宁波舟山港联动发展机制,扩大码头锚地、集疏运路网建设的合作规模和范围,推动宁波舟山港做大做强。加快开发沿海、沿江货源,新增内支线、内贸线,构成以远洋干线为骨干、近洋支线和内支线为支撑、内贸线同步发展的集装箱运输体系。优化无水港布局,增强揽货能力,拓展港口经济腹地。积极参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推动港口金融与航运等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适时开展境外港口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合作经营,参与港口国际化经营。

 

对接国内外两个市场。对内以供应链为纽带,推进劳动密集型、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向内陆腹地转移,拓展产业链空间布局,构建以宁波为总部、腹地为制造基地的产业经济圈,扩大国内物流需求市场。对外以国际贸易为纽带,以出口带动进口,重点发展先进装备、贵重材料、冷链食品等进口贸易平台,扩展国际物流需求市场。

 

()推动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改变我市物流企业小、散、弱现状,突出市场主体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物流企业向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培育贸易物流大企业。继续实施大集团带动战略,鼓励大型物流集团通过网络化运营,向生产、物流、贸易综合化发展。依托家电、服装、文具、模具等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块状经济区域,组建贸易物流大企业。十二五末,培育形成100家贸易物流企业,其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贸易物流大企业20家以上。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等传统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不断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鼓励从事传统物流业务的企业重组改造,通过扩大经营、延伸服务领域、与大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等方式向专业化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物流自营机构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进而实现与母体的分离,成为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鼓励物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培育物流总部企业。吸引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本市设立总部或者分支机构,鼓励外来企业参与本地物流企业重组,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培育、发展和整合一批管理先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集团企业,构建和完善以总部型物流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物流企业专业化配套、集群化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

 

()提升现代物流组织水平

 

引导市场主体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加强物流组织和资源整合,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发展供应链物流,提升一揽子物流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供应链物流。鼓励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引导物流企业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加强对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的全程计划和物流管理,通过优化供应链全程管理,缩短物流响应时间,提高物品可得率和资金周转率,降低平均库存水平和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加强物流资源整合。鼓励龙头物流企业加强与中小物流企业的合作,推进运输装备、仓储设施等存量物流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引导企业内部物流资源与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放大资源功能效应。鼓励第四方物流市场、智慧物流公共平台加强物流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积极发展面向企业的物流管理和信息服务。

 

推进业务模式创新。以现有专业市场配载物流为基础,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和运营组织形式,促进专业市场转型提升和物流服务升级。推进运输服务方式创新,促进双重(甩挂)运输、越库配送管理等先进的运输模式创新,解决由于运输方式落后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带来的多次搬倒、多次拆装等问题。支持物流企业深入了解制造业物流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促进供应商管理库存、精细物流等先进的库存管理模式创新,全面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按照构建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场站设施网络、形成一体化运作的业务经营网络的总体要求,着力解决公路集疏运比例过大、成本偏高、辐射范围不广等问题。

 

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加快直通港区铁路支线建设,促进海铁联运通道的无缝衔接。以浙赣线铁路运输为重点,努力开通内陆腹地的海铁联运五定班列。深化与铁路部门的合作,建立海铁联运协调机制,扩大铁路运力安排。十二五末,海铁联运业务拓展到上饶、南昌、合肥、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达到15TEU。以陆港物流中心、铁路新货运北站为依托,充分发挥铁路长距离运输的优势和公路快捷、可实现门到门服务的优势,开展公铁联运业务。加大与船公司合作,新增优化航线布局,推动国际中转业务做大做强,增强宁波港口的国际竞争力。依托长江航道疏浚以及国家新一轮沿海经济开发战略实施,积极发展海进江、沿海中转业务,拓展太仓、南京、武汉、重庆、九江等沿长江腹地,巩固提升沿海经济带腹地。

 

()优化物流区域布局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需求、产业布局、货物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等众多因素,重点发展临港物流区域、中心城物流区域、余慈物流区域、南部物流区域等四大物流区域,为宁波产业、城市发展以及省内外经济腹地的国际贸易和跨区域货物流转提供综合物流服务。

 

临港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北仑和镇海,统筹兼顾象山港和三门湾区域。依托北仑的港口优势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集装箱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和制造业物流;结合镇海港区化工产业特点和专业市场优势,重点发展大宗商品物流和液化品物流;进一步发挥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等政策优势,重点发展保税物流。紧抓象山海洋(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区和石浦对台交流合作综合试验区创建机遇,依托象山港大桥建成的叠加效应以及港口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适时推进象山港、石浦港区物流中心建设。

 

中心城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海曙、江东、江北、鄞州和镇海部分生活区。根据城市现代商贸业的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城市配送物流。中心城区域规划建设23个城市配送中心,引进专业化配送企业,积极培育、优化商贸配送物流功能,提高城市配送服务水平。

 

余慈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余姚、慈溪和杭州湾新区。充分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及长三角经济圈区位优势,适时推进余姚、慈溪物流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物流服务功能。依托杭州湾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余姚滨海产业园区以及慈东产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依托中塑交易网、中国纺织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发挥商贸优势,重点发展大宗商品物流。

 

南部物流区域。区域主要覆盖奉化、宁海和象山。充分发挥甬台温产业带及南三县区域经济优势,推进奉化、宁海、象山物流中心建设,培育中转和城乡配送物流功能。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和城乡配送物流,为南三县地区的农、牧、渔业产品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推进智慧物流建设

 

按照智慧物流先行先试的要求,创新发展智慧物流产业,努力扩大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完善智慧物流网络。按照构筑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的要求,加快不同物流节点内部的物流装备信息化建设,形成物畅其流的一体化智慧物流载体网络。加强信息化软硬件支撑平台、信息采集和信息通讯系统的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智慧信息网络。

 

加快智慧物流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宁波国家高新区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基地,引进和集聚一批具备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提高智慧物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智慧物流企业孵化能力。依托杭州湾新区等重点功能区域,打造智慧物流装备创新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装备、视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装备、智能交通装备等智慧物流装备,提升和发展一批以智能物流装备设计和生产为主的先进制造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相关领域有实力的大企业。

 

加强智慧港口建设。加快智能物流技术在港口运营体系中的应用,重点建设智能闸口系统,覆盖所有集装箱码头以及市域集装箱车辆,进一步拓展到省内腹地集卡车辆,从而提高进出港业务单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闸口的通过速度、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为码头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建立智慧港口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港口物流运营、决策管理的整体最优化。拓展和完善现有EDI平台的功能,实现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无缝式业务数据交换,建成具备高性能统一的宁波港信息交换平台。

 

推进智慧物流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基于宁波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市场的通关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汇聚智慧物流各层面的对外服务和互联交换信息,提升第四方物流市场基础服务和应用服务能力。开发推广集装箱RFID经车辆GPS进行信息传输的系统,拓展增值服务,形成智能车辆、智能集装箱管理平台和数据处理分析应用服务。完善第四方物流市场网上支付交易功能,发展统一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高附加值商品信息追踪查询系统,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

 

加强智慧物流示范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快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等重点物流基地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物流示范园区。积极培育智慧物流示范项目,鼓励物流企业推广使用标准化物流管理软件和企业ERP接口软件,推进与智慧物流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鼓励物流企业推广应用RFID技术、GPS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自动分拣系统、智能化仓储和运输管理系统,提高物流的可视化、可控化等智能化水平。

 

()完善物流金融服务

 

以物流业发展趋势和金融服务需求为导向,强化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物流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为物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搭建物流业融资平台。支持成立主营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性银行,为物流行业提供专业融资平台。建立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机制与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物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第四方物流市场运营主体与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开展合作,为会员企业提供支付结算、信用增级、融资补贴、应收款质押贴现等增值服务。

 

创新物流业信贷融资模式。发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融资担保、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统一授信等增值服务。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及同业组织加强合作,发展物流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业务,探索组建行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或专项担保资金。积极发挥融资租赁的作用,鼓励物流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解决大型设备、运输工具购置等的融资问题。

 

拓宽物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改制上市,积极引导竞争实力强、资质等级高、企业规模大、经营业态新的物流企业提升资本经营意识,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积极引入股权投资,引导物流企业增强与资本战略对接的意识,通过吸引、运用股权投资以提升自身实力和管理水平。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金融市场融资工具,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财务成本。

 

四、重点工程

根据前述的目标定位和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港口物流工程、保税物流工程、大宗商品物流工程、城市配送物流工程、专业物流工程、产业联动工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工程、物流基地建设工程等八大重点工程。

 

()港口物流工程

强化港口物流揽货能力和增值服务能力,由注重规模扩张转型向规模、质量、生态效益并重发展,加快宁波港口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由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转变。

---- 建设港口揽货网络体系。以码头共建、资产经营、业务合作为纽带,深化与嘉兴、温州、台州等省内港口的联盟合作,强化信息资源和政策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开拓国际物流市场。深入开展APEC港口合作,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港口在全球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做大既有绍兴、萧山、金华、义乌、衢州、上饶、鹰潭等无水港规模,规划建设新的无水港,深入拓展南昌、合肥、西安、成都、重庆等中西部腹地。强化与无水港所在地的战略合作,联合研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货运代理、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经营、综合物流服务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到无水港开展业务,强化揽货体系建设,提升港口揽货能力。推动港口与物流中心衔接,推进港口传统功能与现代物流功能融合。

---- 推广先进运输方式。以内陆无水港为依托,以集装箱运输为主体,兼顾散杂货运输,加大推广双重(甩挂)运输。贯彻落实国家相关部委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要求,开展甩挂运输试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全市发展10家具有示范效应的甩挂运输企业。充分运用GPSRFID、第四方物流市场平台等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具有宁波特色的双重运输物流平台,积极争取成为交通运输部双重(甩挂)运输的试点城市。完善双重(甩挂)运输的相关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双重(甩挂)运输的运营主体。

---- 提升港口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强化物流服务功能,实施物流强港工程,打造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物流中心。鼓励企业依托物流园区开展战略合作,支持港口参与物流园区投资经营,引导商贸和临港工业企业推行物流服务外包,拓展港口物流市场,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延长港口物流产业链。拓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信息等为主的高端服务,加快航运要素市场集聚,提高港口物流供应链价值。

 

()保税物流工程

以各种特殊监管区为主体,充分发挥保税政策优势,通过保税物流功能的培育、整合,建成以进口分拨、出口配送、加工贸易、国际中转和转口贸易为主的保税物流系统。

---- 进口分拨保税物流业。梅山保税港区重点发展汽车整车、石化产品、先进装备、贵重材料、名贵植物、食品等进口商品交易市场,积极发展进口分拨型保税物流业。宁波保税区依托区内外固体化工、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和红酒、水果等进口商品保税贸易和展示,配套发展进口分拨型保税物流业。慈溪出口加工区利用余慈地区及周边制造业发达、消费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发展工业原料、零部件和高端消费品进口分拨型保税物流业。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重点发展国际快件和高端消费品进口分拨型保税物流业。

---- 出口配送保税物流业。大力发展以出口为导向,以腹地经济和产业为依托的国际采购配送型保税物流业。积极引进从事出口业务的国际采购企业、国际配送企业,大力发展报关报检、配套金融服务出口、配送业,建立出口配送的产业运作基地。以腹地出口比较优势产业为基础,梅山保税港区重点发展化工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国际配送业。宁波保税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电子产品、镍金属等国际配送业。

---- 加工贸易保税物流业。宁波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液晶电子、机械装备等保税出口加工产业,努力发展原材料采购、半成品储存、产成品配送等保税物流业。慈溪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为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数字机床、注塑机等精密设备保税组装业以及汽车及零部件等保税组装业服务的保税物流业。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因地制宜发展加工贸易出口复进口业务,为出口加工企业提供保税物流服务。梅山保税港区依托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推动保税物流发展。

---- 国际中转和转口贸易保税物流业。借助国际中转和转口贸易的发展,拓展保税仓储发展空间。梅山保税港区积极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同时积极开展为集装箱整箱、拆拼箱中转,集装箱多式联运配套的保税物流业务,拓展商品检测,船舶、设备维修等增值服务功能,提高保税港区保税物流综合服务水平。宁波保税区依托区内外企业发展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转口贸易,同时配套发展保税仓储、剪切加工、包装分装等保税物流业务。

 

()大宗商品物流工程

加强建设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完善物流设施和物流功能,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000亿元,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配置中心和储运中心。

---- 提升发展现货交易市场。依托我市优良的港口条件、雄厚的产业基础、广阔的消费市场、保税的体制优势和良好的物流、金融、信息等配套环境,大力扶持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现货市场,重点发展液化品、塑料、有色金属、钢材等四大交易品种,突破发展进口煤炭、铁矿石等交易品种,整合培育船舶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现货连续交易、中远期现货交易的发展模式。完善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到2015年,我市大宗商品现货年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

---- 推进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建设。加快建设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以重点交易品种为突破,以服务于大宗商品现货贸易为目的,采取即期现货交易和现货连续交易并举的交易模式,通过构建市场服务网、资金结算网、商品物流网、价格发现网等四大服务体系,实现现货交易、商品投资、价格发现等三大主导功能,形成集中交易、多点交割、就近物流配送的交易机制。通过五年努力,建立一个交易品种特色鲜明、功能完备、交易便捷、市场认可度高、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商品交易所,发展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 建设战略物资储运基地。以液化品、塑料、有色金属、钢材、煤炭、铁矿石等战略物资为重点,在大榭、镇海、北仑等地统筹规划建设国家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中转储运能力。结合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根据浙江省统筹规划需要,在北仑、大榭等地规划建设后方服务基地,开展转储运、加工等服务,保障国家能源等战略安全。

---- 完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物流功能。适应大宗货物仓储需求的大型化要求,设立大宗商品仓库或堆场,有效缩短货物流通时间和降低物流总体成本。引导物流企业为大宗货物交易平台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满足交易平台网络化服务要求。围绕重点货种,加大国内外知名贸易流通商的引进,拓展加工、配送等增值功能,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城市配送物流工程

完善城市配送物流的软硬件条件,突破发展城市配送物流。

---- 优化布局城市配送网络。加快建设以宁南(奉化)物流中心、宁波丁家山物流中心为主,其他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配套的宁波城市配送物流节点,完善城市配送网络。发展精品干线、快运联盟、网络化运营等形式,形成以区域快速货运和城市社会消费品专业化配送为主要功能的配送通道网络。

---- 规范城市配送管理。综合考虑城市交通条件和配送需求,合理确定城市配送车辆总规模。建立和完善配送车辆的技术标准,引导配送企业统一车辆车型、外观标识、配备设施等。完善城市配送管理制度,对配送车辆证照、通行权、作业流程进行规范管理。

---- 提高城市配送水平。提高现代信息技术(RFID、电子标签等)在进货、拣货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提高城市配送物流的拣选备货效率。推动3S技术(GIS/RS/GPS)在城市配送过程的广泛应用,提高城市配送物流的运输效率。加快研究建设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视频监控、路况信息发布和智能车辆导行系统,依托运营高效的智慧交通路网体系,提高城市配送的时效性。

 

()专业物流工程

根据我市的区位优势、产业特征和发展需要,重点发展危化品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专业物流。

---- 危化品物流。以镇海、北仑、大榭等地的液化品为对象,建设液化品车辆运输服务中心。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的安全管理。集聚危险品运输企业及相关服务企业,提供停车、维修、加油、车辆罐体清洗检验、餐饮等一站式服务。

---- 医药物流。鼓励医药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通过实体配送中心进行统一配送。选择和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物流企业,开展专业医药物流,引导中小医药企业将医药配送业务外包,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规模性的共同配送。

---- 冷链物流。适应市场需要,以鲜活农产品、果蔬、鲜花、食品等产品为主要对象,构建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围绕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加快城市肉类冷链配送发展,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超低温储存、运输、包装和加工体系,促进远洋高端水产品消费。以宁波特色蔬菜、水果及农副产品为对象,推广产后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建立跨区长途调运的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反季节销售。

---- 发展应急物流。研究建设应急物流的管理机制和指挥运作机制,建设和完善应急物流的预警预测机制,搭建应急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制定应急物流管理政策法规,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提高应对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产业联动工程

大力推进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

----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部委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推进联动发展试点项目10个以上。鼓励制造企业将物流服务需求进行外包,对能够集成整合、委托外包的物流资产和业务,实行社会化运作。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区的物流服务体系,鼓励物流中心选址靠近产业集聚区,同时倡导集聚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共用,严格控制区内制造企业自营物流用地。要求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要面向周边制造企业,提高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 物流业与商贸业联动发展。鼓励商家剥离仓储配送业务交给专业物流企业来实现仓配、配送一体化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卖场、专业市场走向交易与物流相分离的模式。支持我市贸易物流集团到国内大中城市建立直销中心,到国外设立营销网点,通过自主、联盟等多种方式建立贸易物流网络。依托第四方物流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高附加值商品交易市场以及专业化交易市场,提供一体化的交易物流服务,提高交易市场的物流服务能力,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

---- 物流业与农业联动发展。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资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大户以及农村超市的结盟,推动农资、农产品、农村物流发展。依托余姚滨海、慈溪杭州湾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以及各县()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都市农业园区,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领域和环节的物流运作一体化。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工程

积极发展政府主导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其它物流专项技术,大力推进公共数据中心、信息化平台和标准化建设。

---- 加快信息资源集聚和整合。建立包括公路数据库、港航数据库、运输数据库等在内的物流业公共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数据输入输出标准,协调各部门构建公共资源配置系统、数据交换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技术和政策手段,支持企业服务外包,加快典型性项目的开发,吸引各类物流资源主体参与四方物流平台。在公共物流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智慧物流数据中心,主要包括智慧物流的数据存储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和数据处理应用中心。智慧物流数据中心旨在以建设互联互通标准(标准统一)为基础,汇聚智慧物流各层面的对外服务和互联交换信息,通过资源整合,为宁波市智慧物流提供互联互通标准、信息资源共享、安全保障等基础服务,同时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增值处理应用服务,逐步形成集聚物流技术、物流供给、物流需求、政府和行业协会等供应链内外部资源在内的综合物流资源平台。

---- 提升平台的供应链整合和决策能力。在物流资源聚集的基础上,完善第四方物流市场平台功能,丰富产品结构和综合技术应用,加快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在围绕市场现有需求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强化对物流过程数据感知与共享,提高平台的市场适应能力,努力打造具备一定中枢决策,资源协同利用流程重组能力强的供应链整合和决策服务平台。

---- 加快实现平台与外部的有效对接。积极开发应用RFID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视频以及各种物流技术软件,并向全市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口岸部门、交通部门等单位推广应用,帮助各物流行业及相关单位建立起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形成以各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信息结点的物联网络,实现了平台与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口岸、公路、铁路、民航间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加强了相互间有效对接。

 

()物流基地建设工程

按照空间布局合理、物流功能主导、物流企业集聚、选址规模适当原则,规划建设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中心等四个国际物流基地,一个城市配送物流基地,以及宁海物流中心等三个综合物流基地。

 

---- 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中心。主要目标:依托梅山保税港区,建设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保税物流平台,及我国沿海和亚太地区以集装箱运输和转口贸易为重点的国际中转枢纽区。

重点任务:一是同步梅山港区3-5#集装箱码头、多用途码头建设,以及保税港区二期封关建设,做好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后续建设;二是按照有色金属、固体化工、医疗器械、船舶及船用设备交易和高档消费品进口的保税物流分拨、配送需求,建设普通仓库、恒温或冷冻专用仓库和高端多层仓库等仓储设施,仓储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三是引进国际知名供应链物流企业,重点推进中外运梅山保税物流项目,建设4万平方米标准仓库、集装箱堆场等物流基础设施以及配套物流服务设施;四是开发建立各类产品的交易市场和大宗生产资料期货交割地,建设贸易中心功能区,重点发展进口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交易市场、成套电子设备及医疗器械交易市场、进口酒、建材和名贵植物等交易市场。

 

---- 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主要目标:依托液化品交易市场、煤炭交易市场、钢材交易市场、木材交易市场,建设集大宗货物交易功能、物流功能、信息服务功能、配套服务功能等于一体的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五年内,建设成为国际液化品贸易中心、华东木材中转贸易中心、浙江煤炭中转贸易基地和钢材中转贸易基地,货物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

重点任务:一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镇海港区19-20#化工码头和21-23#散杂货码头建设;二是推进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钢材现货市场、浙江物产宁波物流基地、宁波浙粮仓钢材仓储物流项目、五矿钢材剪切配送项目等产业项目,完善货物交易、电子信息、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引进专业交易市场运行商,积极引进大型生产资料贸易流通企业;三是进一步巩固液化品和煤炭两大货种,优先发展钢材、有色金属两个货种,加大推进粮食()和内贸集装箱的发展;四是争取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启动液化品保税物流中心项目。

 

----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园。主要目标:依托北仑和穿山港区,集聚国际仓储、国际分拨配送、生产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高端、高附加值货物物流。完善现代物流、电子物流、国际贸易和信息咨询等服务。五年内,建设成为港口物流高度发达的标志性区块、宁波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重要板块。

重点任务:一是有序推进园区开发建设,重点推进中外运、前程供应链等续建项目,及时启动二期工程;二是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包括交通、生产生活以及集卡服务等配套功能,重点推进北仑集卡运输服务基地建设,包括集卡停车场、集卡维修区、集卡配载货运区、综合办公区、加气加油站及后勤服务区等六大功能区块,以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三是增强招商引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积极引进以运输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际国内贸易服务型为主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临港大工业和龙头物流企业为支撑,逐步实现园区内外企业的转型升级;四是进一步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搭建园区监管体系,打造物流园区高效管理平台,集聚园区内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机构、生活配套设施以及海关、国检等监管部门的资源,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完善运行机制,争取正式入选为市级服务业产业基地。

 

---- 宁波空港国际物流园。主要目标:依托空港口岸,建设成为集保税物流、流通加工、增值服务、口岸通关等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长三角区地区重要的航空物流基地,航空物流企业总部集聚区。到2015年,年货物处理能力到达50万吨,货邮行吞吐量达到20万吨,新增10条以上国际(地区)和全货机航线,形成集专线运输、加工、包装、中转、配送、商务等增值服务为一体的航空物流体系。

重点任务:一是以空港总体规划和国际物流园的详细规划为指导,尽早推进空港国际物流园建设,并适时将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功能及时调整至空港国际物流园;二是建设揽货、集货、转运、增值物流服务等基础功能,提供保税存储、国际中转、转口贸易等保税物流服务;三是发展物流总部经济,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航空货代企业、快递企业及相应物流增值企业入驻,集聚一批物流、交易、信息、服务企业,完善配套政策,逐步向宁波及周边地区拓展服务范围;四是培育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延伸保税加工功能,重点发展航空产业、航空物流业、高端服务业、临空高附加值制造业;五是实现空港国际物流园与机场货运区的高效联动,新建空港国际、国内货站3.6万平方米,新建快件中心0.8万平方米。

 

---- 宁波城市配送物流基地。主要目标:加快建设宁南(奉化)物流中心和宁波丁家山物流中心,打造宁波城市配送物流网络。

重点任务:一是规划建设宁南(奉化)物流中心,以都市公共综合配送功能区建设为主体,配套建设宁波名特优产品展销平台和生活性商贸物流市场,打造宁波南部的特色商贸物流园,总规划面积100万平方米,先期启动一期23.3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二是规划建设镇海物流中心,充分依托镇海港、桥、路等集疏运网络优势,建设适应城市商贸物流需求和制造业物流需求的仓储物流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区域配送物流功能,总占地约66.7万平方米。三是规划建设宁波丁家山物流中心,打造服务于宁波中心城区的高效配送系统。占地1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引进国内外知名配送企业入驻,建设和完善车辆、货物等物流服务跟踪系统;融合电子商务功能,提供门到门的配送服务。

 

---- 宁海物流中心。主要目标:依托甬台温高速公路和甬台温铁路,将宁海物流中心建设成为宁海县综合性的物流中心,特色农副产品贸易物流平台,甬台温产业带重要的物流节点。今后五年内,建设规模达到194万平方米。

重点任务:一是继续完善配送中心、果蔬批发市场的功能,扩大物流辐射范围;二是建设运输服务中心,促进货运服务企业、外地货运车辆集聚,为宁波南部地区的企业提供干线运输;三是建设五金机电市场、金属材料市场等功能区块,为宁波南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区提供贸易物流服务;四是积极探索出口监管仓建设,为宁波南部地区的外贸企业提供保税、拼箱和简单流通加工物流服务。

 

---- 慈溪综合物流中心。主要目标: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带来的区位优势,建设成为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集物流信息、仓储配送、流通加工、采购分销、总部办公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服务型物流中心。

重点任务:一是规划建设区域分拨分销区、货运配载区、仓储配送区、专业物流区、供应链集成服务区及延伸发展区等六大功能区;二是集聚医药、冷链、化工等多项专业物流资源,发展医药物流、冷链物流和化工物流;三是通过与制造业及商贸业的联动发展,塑造区域分拨分销能力与供应链管理能力;四是在物流中心内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物流园区智能化水平。

 

---- 宁波陆港物流中心。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市场等优势,建成为集公铁运输、生产服务和城市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服务型物流中心。

重点任务:一是规划建设货运交易中心与省际公路物流功能区、城市配送和第三方物流功能区、物流企业总部基地功能区、商贸物流功能区,配套建设高端专业市场和核心商务区和综合商务功能区;二是加强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国际知名供应链服务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限制以低档次专线运输等传统方式为主要服务模式的中小物流企业;三是利用综合功能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流交汇集聚的优势,配置适量的商务与商业设施,提升物流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和区域价值。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

强化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职能,着力解决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强化规划编制及组织实施、政策制订、统筹协调、考核评定等职能。加强物流工作专业队伍建设,调整和充实物流业的管理机构。理顺现代物流管理体制,推进市、县()区两级现代物流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归口管理。加强物流相关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强化行业自律、调解和市场开拓职能,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信息管理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

围绕规划明确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现代物流软硬件设施的投放,着力打造一网两平台八基地的现代物流发展框架体系。一网:即综合物流通道网络;两平台:即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八基地:即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中心等四个国际物流基地、一个城市配送物流基地,以及宁海物流中心等三个综合物流基地。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物流标准化建设、智慧物流网络建设、RFID、传感器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推动作用,为智慧物流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统筹协调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智慧物流建设、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人才培养等。各地要结合实际增加物流业专项资金,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组织企业和项目申请国家物流业相关扶持资金,争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

 

()强化物流设施用地保障

进一步确立现代物流业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物流基地是先导性的基础设施的功能定位,深化做好本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联动协调,强化用地保障。对列入省市级的重点物流项目,要优先安排土地指标。积极拓宽土地供应渠道,通过物流业用地调整、滩涂整理等方法,保证和增加物流业用地指标。新增、改扩建物流项目尽可能集中布置,节约使用土地。

 

()提高口岸监管服务水平

以优化口岸服务环境为根本,深入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不断创新口岸监管机制,深化分类通关、管检分离改革,完善一体两翼大通关服务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协作机制建设,深化宁波口岸与重要腹地城市、港口联盟城市和无水港城市的大通关合作,实现口岸服务的高效对接,巩固和发展口岸辐射功能。适应多式联运的发展需要,创新监管模式,实现监管的无缝对接、无障碍流转。完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省内出口商品通关单直通放行等制度,持续提高宁波口岸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省内外腹地货源从宁波口岸进出运。

 

()加强物流人才引进培养

围绕完善多层次物流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培养高层物流人才。发展物流业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以及促进物流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完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规范物流领域职业资格认证,继续推广国家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师资格认证,积极引进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CIPS认证和英国皇家物流职业认证ILT。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文章来源:发改委

网址:http://www.ndrc.gov.cn/jjmy/ltyfz/t20120210_461180.htm

 

责任编辑:小车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