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成为我国继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之后的第五个保税港区。至此,宁波市以保税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监管仓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保税物流体系逐步形成,成为加快宁波对外开放、引领宁波走向国际的“桥梁”。
一、宁波保税物流发展现状
宁波市自1992年获国务院批复设立保税区以来,保税物流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依托海港、空港立体化网络,服务自身和社会多层次需求,辐射国际、国内多个市场的立体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保税物流体系。
1.保税区物流。目前,保税物流已成为保税区三大主体功能之一,是保税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保税区保税物流企业已达到20多家,仓储面积达23万多平方米。但是,物流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业务模式简单,现代物流观念不强,信息化水平落后。
2.保税仓库。宁波市现有保税仓库14个,主要分布在镇海(8个)、北仑(3个)、江北(1个)、余姚(1个)、慈溪(1个),除去液体化工专用仓库外,普通保税仓库约
1万平方米。但由于需要异地进行商检,保税仓库物流业务量较少,利用率不高。
3.保税物流园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于
2004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我国保税区与港口联动的8个试点园区之一。园区位于宁波港四期码头后方,首期规划面积0.95平方公里,2006年4月11日正式开始运作。园区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在进出口税收方面,比照实行出口加工区的相关政策,即国内货物进入园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货物按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园区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贸易四大功能,目前已建设仓储设施6000平方米、堆场10000平方米。
4.出口加工区物流。2007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宁波、昆山等7个出口加工区开展保税物流、技术研发、检测、维修业务试点。宁波出口加工区内可以开展物流配送等业务,保税物流既能服务区内生产型企业,也能辐射区外相关联的加工贸易企业和物流企业,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物流成本,完善产业链。
5.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物流中心(B型)可以集成、拓展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功能,发挥进出口物流中“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分销中心”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批复了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南京龙潭港保税物流中心等四家保税物流中心,宁波市栎社保税物流中心、慈溪保税物流中心、宁海保税物流中心也在积极申报。以空港为依托的空港栎社保税物流中心已上报海关总署,将成为宁波市首家以航空为依托的大型保税区域。
6.保税港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是由国务院于
2008年2月24日批准设立,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区域,是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先行区。经过大约两年时间的封关运作,梅山保税港区形成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以现代物流为支撑,以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等功能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将极大地带动宁波市保税物流业的发展。
二、宁波保税物流存在的问题
1.政策层面
(1)出口退税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按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保税区已能确保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退免税全面到位,但保税物流园区及保税港区的出口退税政策(包括异地退税),尤其是有进出口经营权的贸易性公司出口到上述区域的产品能否获得退税权,尚不明确。
(2)税种认定难以操作。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多元化,行业和税种认定的准确性难以实现。例如:企业的经营范围在有保税仓储、运输业务、贸易、分拨业务、简单加工、混合业务的情况下,行业如何认定,尚无法确定;在税种的认定上也难以准确鉴定。
(3)征免税状态较为模糊。保税物流中心及保税园区运输业务的内外开展,难以鉴定征免税状态。纯保税物流中心(园区)的运输业务,免征营业税,十分明确,但企业在运输过程中既有中心内又有中心外的运输业务,同时还混合有贸易业务,征免税状态难以鉴定。
2.运行环境层面
(1)政策优势逐步消失。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关税总体上在逐步调低,并在逐步调低出口退税、产品退税税率和减少退税产品类别,获得出口退税的产品正逐步地集中在高新产品,功能单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未来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逐步向加工、贸易、物流及港区一体化发展。
(2)相关部门需要协调。对于处于不同关区的保税货物,不能开展异地商检,使得保税仓、保税物流中心等区域的保税仓储业务操作困难,影响业务开展。例如,余姚塑料城保税仓、慈溪保税仓等难以开展异地业务,仓库利用率比较低。
(3)运行机制有待深化。宁波市海关监管区域与海港、空港联动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区”“港”在管理体制上不相关联,制约了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业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加快推进监管区域和港口、空港从目前形态上的“单体合一”向形态、体制上的“双重合一”转变,发挥联动效应,构建保税区域和港口之间的物流通道。
3.业务操作层面
(1)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目前,宁波市保税物流企业经营业务范围过窄,大多还局限于货物存放、集装箱堆存、拆拼箱、修箱、房屋租赁等传统的业务范围;商品品种也较为单一,附加值低,主要是一些塑料粒子、大宗原材料进口商品。物流企业普遍缺乏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物流企业虽然大多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整个保税区缺乏一个连接海关、企业、商检、口岸以及银行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
(2)仓储设施比较落后。现有保税区及保税仓库存在结构缺陷,仓库结构设计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仓储设施老化,在区域布局上缺乏统一规划,扩展空间不足,生产作业相互干扰。普通仓储设施居多,特种仓库不足。
三、宁波保税物流体系发展思路
针对保税物流的实际,宁波市需要积极探索统筹资源和整合利用的路径,走出一条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差异化竞争的发展道路,建成具有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定位科学、产业结构合理、环境友好型的国际化保税物流体系,形成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保税物流和国内物流、海港物流与空港物流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局面。
1.完善配套特殊政策
针对已经批复建设的各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家需落实出口退税、税种认定、征免税鉴定等各项政策,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以便于相关部门和企业操作。
2.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1)合理规划,实现错位发展。宁波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税物流体系,保税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是,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还不发达,大型跨国企业较少,保税物流量有限,已有保税仓储设施利用不足,相关部门应深入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各保税物流区域功能,实现错位发展。
(2)搭建平台,完善口岸服务。宁波市要加强对保税物流区域的协调和管理,设立一站式的服务平台,集中受理包括报检、报关、工商、税务、外汇、统计、银行、企业咨询等业务,充分体现保税区域和口岸功能的一体化管理服务;着力提高信息化水平,为中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创造一个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运营环境。
3.积极拓展保税业务
(1)积极开展物流增值服务。保税物流企业应立足于现有的物流优势,以现有的仓储物流业务为基础,充分利用保税政策优势,把国外的标准、产品检验、简单加工过程移植到保税仓库内实施,并综合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进入高端的物流增值服务及贸易增值领域,实现资金流与物流的有效结合,使物流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同时,可开展特种业务经营,开拓鲜花、水果、海鲜等特种商品保税物流服务,完善口岸功能。
(2)整合国际中转业务模式。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的功能为整合国际中转、转运和转口贸易相结合的复合型业务提供了操作平台。中转集装箱可以自由拆拼箱,并且堆存无时间限制,可吸引从事国际国内中转、多国多地区快捷集拼和国际联合快运业务的国际航运集团落户,汇集一批具有世界性经营网络的物流企业,进一步扩大中转货物吞吐量。
(3)积极拓展国际采购业务。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的政策优势为跨国公司在中国从事国际采购业务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目前,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已吸引美国沃茨物流、日本东信物流、日本铃予株式会社、香港东方海外、中外运等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入驻。宁波市应依托经济腹地的地理优势和国际枢纽港的口岸优势,重点引进跨国公司采购中心,由各供应商集中运至物流园区即实现货权的转移并取得退税凭证,便于国际物流供应商将跨国采购中的增值服务转移到宁波,以监管区域为节点开展门到门的国际物流全程服务。
4.创新“出口一日游”业务。“出口一日游”业务,以往大多通过香港等地来完成,现在通过物流园区、中心、保税港中转,不仅节约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一日游”主要路线是货物从国内进入上述区域,然后转入国内。目前,大型IT企业和现代物流、制造企业,对零库存有很高要求,均可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其配送中心和物流基地,开展分拨业务。因此,要以大型加工贸易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客户,鼓励他们利用物流园区、中心、保税港开展进出口业务。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