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确立,现代物流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新的深层次的变化。
近几年,随着保税监管区域和场所的增加、保税仓储功能的不断扩展,改革实践促使了保税物流这个概念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为大家接受,保税物流这个词汇也已经深入人心。但很长时间以来,在国内乃至国际,谈起保税物流的内涵,更多的人只是耳熟,却不能准确的给出定义。
2007年,我国海关总署制定出台了《海关保税加工及保税物流改革实施方案》,首次对保税物流的概念作了阐述。保税物流就是指经营者经海关批准,将货物在税收保全(无税)的状态下,从供应地到需求地,实施的空间位移的过程。
上述过程主要包括了缴纳关税的进口货物在口岸、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保税加工场所之间以及国内的出口货物在未出口之前进入保税监管、场所的位移。从供应链内容上看,保税物流包括了所有的保税货物在保税加工、生产链条以外的所有的空间位移的过程。就是说保税货物除了在企业加工的环节以外的所有的货物的流动都叫做保税物流。
这个结合了我国具体国情的保税物流概念的提出,在世界海关管理上也是首创,也是我国海关顺应现代物流发展形势的改革创新之举。
发展历程
事实上,我国从2003年便提出了建立现代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的构想。当时,我国的保税物流监管形式和功能单一,在形式上只有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两种,保税仓库只能停放进口货物,出口监管仓库只能存放出口货物。数量上,保税物流监管场所也十分有限,我国从1990年到1996年只在全国范围内批准了15个保税区,这些保税区分布面积总共不到50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就有10平方公里。
从整体上看,这些保税区仅仅分布在沿海地区,难以满足全国范围内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求。所以当时大量的高附加值的物流监管服务都转移到了海外。这对我国的外向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针对这种情况,2003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了《加工贸易改革指导方案》。在这个指导方案中,提出了建立多元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的整体思路,即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布局结合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实时开展物流区域整合的总体思路,从而形成全国范围的保税物流网络,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国际物流需求。
2004年,国家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实行了在深圳和厦门出口监管仓入仓退税政策,这也就意味着出口监管仓的货物只要入仓就能退税。现在这一政策我们在全国已经扩大了试点,目前全国除了厦门和深圳已经有六个省市30多家出口监管仓库都可以实行入仓退税。
值此,我国的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在保税物流方面基本上能够满足口岸和加工贸易的需求。2006年7月份,温总理视察海关总署的时候,对保税物流作了重要的指示,提出要把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结合起来,要推进我们特殊监管区域整和,充分发挥特殊监管区域的示范导向辐射作用,增强国内的配套能力,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来加快建立新型的保税监管体系,积极支持大型物流枢纽,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更好的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的转移。
作用明显
近几年,保税物流在促进全国经济增长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功不可没,这种作用首先体现在保税物流对推进区域经济外向型发展的作用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主要以加工贸易推动为主,保税物流支撑起的加工贸易对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从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加工贸易以来的十多年间,加工贸易进出口货值占整个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体现出保税物流对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推动作用。
其次,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经成为我们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目前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可以大致分为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工业园区六个类型。这些特殊监管区域实际上都是采取我国海关保税监管封闭的监管模式,也是我国保税物流重要的结点,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这些特殊监管区域带动了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经济的龙头和示范作用。
尤其是在长三角等地作用发挥得非常明显,例如江苏的特殊监管区域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最多,它有出口加工区12个,还有区域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在所有的特殊监管区域里应该是最齐全的。这些区域在当地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
第三,保税物流还促进了区域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保税物流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种社会经济形态资源流向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国际采购、国际分工、国际配送都存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这也就决定了保税物流成为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等中外经济要素的重要载体。
此外,保税物流还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有效地承接了国际产业大转移。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期,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发展保税物流实际上是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保税物流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更新换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由保税物流发展起来的保税加工已经使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我国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通过保税物流的相关政策,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资金都吸引到我国来,这也促使我国的产业、服务业从结构上完成了优化升级。
最后,保税物流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集群和辐射效应。保税物流既是产业聚集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就能促进区域经济的整合和辐射,带动港口腹地经济的发展。对于保税物流的作用,我国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促进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外向型经济带的诞生,进而也加强了与内地经济的联动。我国从90年开始到现在,我国共设立了15个保税区、60个出口加工区、9个保税物流园区、1个跨境工业园区、7个保税港区还有2个综合保税区。海关在管理权限上还批准了723家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95家,这些监管场所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和沿海沿边以及内陆地区的港口和中心城市,这些已经成为我国保税物流发展的重要的载体和见证。
发展方向
尽管保税物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因为起步较晚,在政策、格局上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所以积极推进海关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政策整合和功能叠加也就成为当今核心的任务。
整合的过程,会按照优化存量、控制增量、提高质量的思路来进行。经过名称、功能、政策和法规的一系列调整,将现有六个类型的特殊监管区域整合成一种类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将结合现有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现状,按照先局部、后全面步骤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首先对全国出口加工区全面推广扩展物流功能(保税功能),研发检测维修等功能;对保税区进行全面的整合转型,使保税区变成目前意义上的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对具备条件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包括跨境工业园区,国际边境合作区整合成综合保税区。整合后我国特殊监管区域的数量会有所减少,但在功能、政策上会得到很大的优化和提升。预计到2010年我国会完成全面的整合,建设和国际惯例接轨的大型综合保税监管区域。
对于保税物流区域的审批,我国明年将出台海关特殊区域监管条例,以国家行政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国务院各相关部委将联合推出对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审计标准,来形成既符合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又符合各地不同发展需求及客观条件的管理体系。建立准入退出机制,避免部分地方政府重审批轻发展,做形象工程的现象,以此来确保我国的保税物流能够持续、高效的发展和壮大。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