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物流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脉”,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有助于加速社会生产要素流通、促进物资交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整体运作绩效。2009年6月,为了响应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颁布实施,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1)》,明确提出重点建设包括莱芜市在内的9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
莱芜市是鲁中交通枢纽,是山东省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和农贸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物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为了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2008年,莱芜市政府在《莱芜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12)》中提出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并将“加快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扶持和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货运代理业”三项重要措施写入规划纲要,而且近年来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下文将就莱芜市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简单论述,并就物流园区建设的问题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2 莱芜物流业基本现状
2.1 莱芜物流基础——产业布局
莱芜市是山东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商贸流通业等服务产业也日渐兴盛,形成了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三产业迅猛增长的产业结构。以2008年为例,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主要经济指标直白地显示了这一产业结构,可见表1:
莱芜市的这二产业布局,对其现代物流业的起步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决定作用。
2.2 莱芜物流基本现状
近年来,莱芜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势头迅猛。
在莱芜市出台服务业发展规划之前的2007年,莱芜市钢铁总量达1400多万吨,与钢铁产业相配套的原辅料供应、生产工艺周转、产成品销售等货运吞吐量约8000万吨,加上煤炭、建材。农副产品等物流量,全市“内生”物流总量已接近1亿吨。另外,随着商贸流通业的繁荣,2007年,莱芜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1.85亿元,同比增长18.35%,商品批发零售业的强劲发展也抬升了物流业的吞吐量。
由此可以看出,莱芜市的物流产业发展主要依托钢铁工业、农贸产品和社会消费品零售行业的运输配送。其产业地理区位的布局也直接引导着莱芜市物流企业的地理布局。
3 莱芜物流园区规划建设
综合分析莱芜市已经建成及正在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笔者探析了其规划建设的类型、选址、配套措施和效用等方面的问题。
3.1 物流园区类型
根据物流园区在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及物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将其分为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以多功能、社会化、大规模为主要特征,专业物流园区以专业化、现代化为主要特征。
根据莱芜市现在的物流发展格局,已建成的齐鲁钢铁物流园、正在建设的姜蒜生产储运区、商贸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都属于专业性园区,园区内运输配送的产品分别以钢铁、姜蒜等农产品、城市零售商品为主,园内企业服务对象和业务将趋同化,功能分化明显。
3.2 物流园区选址
物流园区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科学选址的问题,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物流园区或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方法不同。
(1)科学选址原则
物流园区的选址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具体原则列示如下:
①可达性好。即园区或配送中心须靠近服务对象或靠近目标市场,这样可以缩短物流企业承接货运业务或是配送的距离,方便开展业务。如正在建设的姜蒜生产储运区位于莱芜西部姜蒜等农产品产区。
②交通便利。园区附近一般有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或铁路通过,这是发展物流、加速物资流通的必需条件。
③地源充足、地价相对较低。物流园区因需配备仓储设施、建设货物中转场地和车辆停放场地,通常情况下占地较广,因此园区一般都建设在土地开发资源较好的地区,用地充足,成本较低。较为合适的区域大多是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
④周边商流大。物流园区一般位于城市物流节点附近,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如齐鲁钢铁物流园建设在临近莱钢集团所在地的区域,这一区域铁矿石、钢材等物资的物流量特别大,产生的物流业务也就相应较多。
⑤可利用基础设施较好。物流园区所需的基本设施包括道路、货场、车站、仓库、水电和通信网络等,建设投资大、成本高,要善于改造、利用已有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2)选址方法
笔者根据上述选址原则,结合相关专业理论,确定出园区选址有两种方法:几何法和量化法。
①几何法。即根据各个目标市场确定运送范围,并将园区位置确定在这一范围所形成的几何图形的重心位置。这是配送中心选址的常用方法。其中,园区到各个市场的距离和运输量是影响选址的两大主要因素。
由此确定出的位置到达各个目标市场的配送成本最小。这一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即只考虑了交通运送成本这一制约因素,将其他因素都假定为固定不变或相对较满意,得到的是简化了复杂影响因素后的大概结果。
②量化法。即综合考虑影响物流园区和园区内企业发展的因素,给予这些因素一定的权重,然后对目标园址所提供的条件打分、加权,得到量化综合得分,从而优中选优确定园区建设位置的方法。这一方法考虑周全,适应面更为广泛。
现假定已划定A、B两个区域为可供选择的目标园址,将从中选取一个建设物流园区。若将考量因素设定为上文所述选址原则,评价A、B优劣的过程可用表2展示:
经过量化打分,B区得分高于A区,显示其所能提供的发展条件优于A区,将规划中的物流园区建设在B区更加科学。这一结果可以作为相关部门决策参考依据。
3.3 物流园区配套措施
园区规划建设,除了科学选址以外,还涉及众多方面,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优惠政策的制定出台就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配套措施。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正如前文已提及的,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仓储设施、停车场、货运中转站、水电和通信网络等。园区优良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物流功能是吸引企业和投资者进驻的重要因素,也是园区持久发展的基本保障。
第二,出台税收优惠或补贴政策。在园区内实施区别于园区外的特殊保护政策,如减免税负、给予搬迁补贴等,有利于吸引物流企业自发向园区聚集,即“退城进园”,从而便于形成规模效益。
3.4 物流园区效用分析
规划建设物流园区、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一系列的“辐射效应”。具体到莱芜市,其对莱芜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归纳为:
第一,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升行业现代水平,带动产业链发展。物流园区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集聚效应,通过物流园区的建设和新型物流服务的开发,吸引众多相关业务相同或类似的物流企业向园区聚集,利于整合物流供应链条,共享物流信息,行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第二,对市内企业分离自身物流业务起到诱导作用。专业化物流园区的建设,将对中小工业、加工企业剥离自营的物流职能起到鼓励作用,使其规避自身在物流上的劣势、充分发挥生产制造的优势,降低其运营成本,促进全市物流运作专业化、现代化。
第三,加速物资流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各类专业园区的建成,将服务于特定的对象和市场,专业、高效的运作对物资流通有明显加速作用,也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增加社会经济效应。
第四,改善投资环境。物流园区显著的规模效应、完备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措施、大量的物资流量和业务机会,必然会吸引众多专业大型物流企业入驻,这就为城市吸引投资增加了机会。
第五,增加就业机会。无论是园区建设过程中引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园区运行过程中装卸、搬运、运输等业务的运作,都将为城市开辟出较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
责任编辑: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