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场环境和生产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深层次问题展现出来。国家和有关部门对钢铁行业十分关注,花费了很多时间、很大精力制定政策,出台措施,但成效不大。在新形势下,应大力倡导全行业解放思想,群策群力,深入研究钢铁行业的一些重要问题,探讨发展思路。
钢铁发展的新趋势:概括的讲,一是钢铁产能由不足转向过剩,“产量效益”急剧衰减;二是下游用钢行业产品升级,对钢材质量提出新要求;三是低碳经济渗入各个领域,用钢行业要求减量化用钢;四是能源从紧,环保从严,钢铁工业已不具备粗放发展的条件;五是国际金融机构控制的矿业集团已形成了掠夺我国钢铁利润的体制和定价机制;六是国家高度重视钢铁发展,各项政策频频出台,一方面鼓励钢铁工业提高质量、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严格控制钢铁扩张、限制出口和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可以说,“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正全方位推进钢铁工业从“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这是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政策的新变化。请大家特别关注国务院授权工信部制定并于今年6月21日公布的《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和《解读》文件。这一政策出台,标志着国家对钢铁行业管理进入了新阶段。与以往相比,《规范条件》体现了国家以市场经济观念全面管理行业的新起点;体现了企业不分所有制,只要达到规范条件都允许存在,这是建立公平竞争体系的新突破;体现了国家维护公众利益、规范钢铁企业健康发展的新举措。《规范条件》最大特点是提出了公平、公正、务实的六条规范条件:一是产品质量,二是环境保护,三是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四是工艺与装备,五是生产规模,六是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
我认为在六项条件中,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是钢铁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关于产品质量。《规范条件》把产品质量摆在首要位置,还将继续出台具体法规,禁止或限制低档钢材进入市场,体现了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职责,也是抑制产能膨胀、淘汰落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对企业来讲,产品质量是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现代钢铁企业应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控制能力,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关于环保与节能。这是国际、国内维护公众利益的大趋势,是钢铁企业第二条生命线。《规范条件》提出的标准是判定钢铁企业先进与落后的“公平”、“公正”、“务实”标准,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有些企业因为是所谓“黑户口”,在融资、贷款上受到制约,在建设中采取了先建主体工艺,后建节能环保设施,致使环保、能源指标达不到要求。这类企业应在《规范条件》指导下,集中力量抓紧弥补节能环保设施,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标准。
关于装备与规模。根据钢铁生产特点和实践经验,我认为只要按《规范条件》达到了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标准,“装备和规模”就会“自在其中”。那些小高炉、小转炉已没有技术改造余地,很难达到质量、环保、能耗标准,必然被淘汰。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水平。我国钢材质量偏低或不稳定,不能完全满足用户要求。去年,中国质量协会和全国用户委员会对钢材质量测评结果,用户满意度为76.3分(满分为100分),属于中等偏低水平。据机械零部件行业检测统计,用国产钢材制造的轴承比进口钢材制造的同牌号轴承寿命相差3倍。我国齿轮钢中含氧量大于20ppm的低档齿轮钢没有市场销路;含氧量15--20ppm的中档齿轮钢生产过剩,竞争激烈;含氧量15ppm以下、寿命长、噪音低的高档齿轮,绝大部分靠进口。全国进口高档齿轮每年耗用约50亿美元,相当于齿轮行业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风力发电用轴承、齿轮,是在荒漠地区80米高空运行,维护成本很高,要求20年不维修,因国产钢材质量不稳定,用户不敢采用,主要靠进口。国产轿车使用的高强钢比例仅占21%,比国际平均水平(40%--50%)低一半,比欧洲先进水平(47%--80%)更低,多消耗钢材10%以上,车体重,油耗高。铁路桥梁向大跨度、轻结构、耐腐蚀、长寿命方向发展,传统的低合金桥梁板如16Mnq、15MnVq等,已不适应现代桥梁建设,需要提高强度、提高可焊性、提高耐候性。
责任编辑: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