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现代流通与国家竞争力(上)

一、现代流通的理论内涵

 

  现代流通从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29年历程的今天来看,它不仅是一个先导性的产业,而且应该成为我国从生产决定型经济转向流通先导型经济的一个重大战略。我国提出要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深层次、更为根本性的是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而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的核心就是流通先导型经济的确立。

 

  1.何谓现代流通

 

  所谓流通,是运动着的具有交换价值的物质在流动中寻找通畅的通路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流通是人类社会物质运动和流动变化过程的总和,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所谓现代流通,是蕴含在商品中的智能和技术的含量提升,使更多的“无形商品”、“无形资产”、“虚拟经济”等非物质载体构成了流通的新空间。现代流通是流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混沌化的大流通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情况下,资源配置已经从一条生产线、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整个世界,国际分工以追求资源配置的优化为前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实现流通的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和虚拟化,从而极大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在这个阶段,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构成现代经济的两个轮子。

 

  2.现代流通的理论内涵

 

  现代流通的理论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

 

  (1)现代流通是囊括有形与无形要素禀赋的全要素流通。过去流通中的要素禀赋以有形的、刚性的、有物质载体的形态为主,如以有形商品、有形货币、有形资本、有形资产的流通为主。现在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禀赋进入了流通,如无形商品、无形货币、无形资本、无形资产以及由此构成的虚拟经济等进入流通。

 

  (2)现代流通是面向全球市场的全开放流通。如果说过去流通受容量和密度、规模和速度的限制,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那么当代流通通过高科技、高智能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把几乎所有国家的分工和交易都纳入了国际化大流通的轨道。

 

  (3)现代流通是涵盖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流通。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对独立的形态逐渐隐退,其边界愈益模糊。进人流通的要素禀赋特别是以无形为特征的流通物的迅速扩张,使流通的规模空前膨胀,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日益融合,社会分工和交易都被流通的囊袋所吞食。

 

  (4)现代流通是以消费需求为周而复始起点的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的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要素禀赋是凝固的、不流动的、刚性的,整个经济状态是短缺经济,必须拿短线产品来平衡社会关系,流通是以生产为起点的分配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是经济运行的起点,消费决定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消费需求是现代流通和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的起点。如何满足即期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创造崭新的消费需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经久不竭的动力之源。

 

  在这样的理论内涵下,现代流通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市场经济越发达,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在全球具有话语权,实质上是因为其流通生产力的率先发展,在开拓国际市场中起到了先导或导向作用,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由此构成了国家持续增长的竞争力。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区域应该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力资本流快速集聚和集散的中心,是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智能化、多维化现代流通的中心。一个地方的流通越发达,经济社会就越繁荣,就越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

 

  美国之所以强大,其经济力量和在世界市场的话语权,来自其流通先导型经济和强大的现代流通能力。美国GDP占全球GDP的34%;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达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达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美国股市市值占全球资本市场市值的52%,期货市场有全球定价权;美国石油储备达到7亿桶,占全球储备总量的50%;美国黄金储备量达到8000吨,位居全球第一位(全球黄金年生产量为2500吨,我国为600吨);美国是货物贸易第一大进口国,第二大出口国,是服务贸易第一大进出口国,2005年出口3533亿美元,进口2887亿美元,顺差645.7亿美元;在文化产业方面,美国控制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2006年经常账户赤字达到8000多亿美元,每年至少流入5500亿美元,以更低成本的资本,支撑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城市化明显落后于工业化。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率约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5年已达42%,全国城市总量为660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71个,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279个,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210个,建制镇20600个。基本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城镇总人口达到近5亿人。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只相当于1850年的英国、1911年的美国、1950年的日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约10个百分点,低于同等工业化程度的国家20个百分点。

 

二、现代流通与国家竞争力

 

  1.现代流通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现代流通能力。能否加快现代流通的发展,成为提高经济运行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键。在我国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过程中,应加快推进现代流通进程,把由生产决定型经济转向流通主导型经济,实现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就成了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能否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流通体系,塑造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将是对各级政府新的挑战。

 

  我国要想经济上实现快速发展,要想降低发展的成本,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只有发展流通先导型经济,改变过去分割的、凝固的,各种要素禀赋不流动的经济运行状态。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来自于制造能力的提高。世界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在产业转移、要素重组的过程中,我们抓住了三次大的商机。包括纺织品产业的转移和IT产业的转移,现在又面临着世界服务品流通要素重组即服务外包的商机。实事求是地讲,现代流通发展也是制造业的发展。我国还不是流通先导型的经济,我们的流通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都还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形成社会化的物流平台或者社会化的物流体系,我国的物流还处于分割状态,我们的市场在某种情况下处于垄断、分割状况,流通不顺畅,流通成本高昂。同时,现代流通中我们的研发能力、品牌创立及开拓、组织跨行政区、跨国界的现代流通能力还不足。

 

  现代流通能力不是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一个怎样合理设计流通的流程及其组织形式,合理组织货物流通及无形的商品流通、服务流通、资本流通、人力资本流通等各种要素流通的重大课题。过去,把商业做成低端产业、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简单劳动的产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流通、现代商业是高端产业,是先导性产业。

 

责任编辑:三水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