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规划中关于交通运输与物流的发展内容
第一节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规划”第四篇 第十六章)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
加快发展铁路运输。重点建设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煤运通道,初步形成快速客运和煤炭运输网络。扩展西部地区路网,强化中部地区路网,完善东部地区路网。加强集装箱运输系统和主要客货枢纽建设。建设铁路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
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重点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继续完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网络,打通省际间通道,发挥路网整体效率。公路总里程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
积极发展水路运输。完善沿海沿江港口布局,重点建设集装箱、煤炭、进口油气和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改善出海口航道,提高内河通航条件,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推进江海联运。
优化民用机场布局。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机场密度。完善航线网络。建设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
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强化枢纽衔接和集疏运配套,促进运输一体化。开发应用高速重载、大型专业化运载、新一代航行系统等高新技术,推广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快递服务。应用信息技术提升运输管理水平,推广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货运代理、客货营销等运输中介服务。建设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航运中心。
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第四篇 第十六章)
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评述
本次规划首次提出了“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并“从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对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业进行了规划,对我国交通运输与物流的水平提升、服务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规划中主要涉及了许多重要的交通运输与物流发展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中国交通运输与物流形势跟踪分析》项目组对规划涉及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1、从资源节约和发挥交通运输整体效能的角度,将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并从重点项目的空间布局与建设内容,以及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和一体化运输等方面落实了具体措施,综合运输的发展将进入国家有组织和调控的发展轨道。
2、铁路建设得到强化,使落实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家规划和将要出台的政策意志。并通过重点建设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煤运通道,以及扩展西部地区路网,强化中部地区路网,完善东部地区路网,加强集装箱运输系统和主要客货枢纽建设等,得到全面的安排,如再在铁路改革和投融资改革的配合下,铁路大发展将不再单纯是响亮的口号。
3、公路的发展一如既往,仍是加快发展的格局。但遗憾的是缺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公路建设内容的支撑,收费公路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网络的不断形成,如何真正解决存在诸多问题的公路运输,也缺乏必要的规划指导,这方面看来是需要做许多政策性和企业服务创新工作的。
4、水运在继续突出集装箱和主要货种港口能力建设的同时,将长江等内河水运的发展提到了较高的层次,并希望依托江海联运带动开始处于上升期的内河水运的发展,我国大运量和低成本的内河水运的快速发展将值得期待。同时,规划提出了上海、天津、大连三大航运中心的建设,沿海港口功能分工的主导方向似乎已经更为明确。我们希望中国水运在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调整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导致的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中,得到更好和更快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水运的支撑下,内涵更为丰富。
5、建立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各个地区机场的发展定位,预示民航将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中长距离旅客运输中,民航的作用将得到更大发挥,民航发展的新时代将会到来。同时,机场分工和定位,将促进新的以干线机场为中心的组织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民航服务的效率会进一步提升。
6、在技术方面,以高速度、重载和专业化为导向的发展,将使技术向需求靠近,向效率发展,应用性会更强。信息化将成为管理与运营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会带来整个交通运输的在服务和管理上的质的飞跃。客运与货运代理的发展提到运输发展日程,国际先进的促进运输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理念得到认可,我们期待改变目前运输分割和企业规模缺乏下游企业支撑的运输发展局面。
7、现代物流的发展首次明确了涉及管理技术应用、需求市场培育、企业发展、信息化和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形成系统发展思路,对我国现代物流的有序推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剩下的就是从复合产业的角度,涉及到物流发展的各个行业和部门如何形成协同合理,共同推进的问题了。“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涉及到了物流的核心问题,也为具有竞争力的城市进行发展定位指明了方向,但物流园区如何发展,既是现实问题也是长期发展问题,回避无疑带来以后发展的困难。
8、虽然对“生产性服务业”还需要在内涵和外延上进行深入研究,但赋予交通运输与物流发展新的产业内涵,以及按照生产领域的规律来指导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发展方面,这种定位为研究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加快推进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中国交通运输与物流形势跟踪分析项目组将指定专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相关链接: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铁路:建设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广州至深圳、哈尔滨至大连、郑州至西安、上海至宁波至深圳、南京至武汉至成都等客运专线,北京至天津、上海至南京、上海至杭州、南京至杭州、广州至珠海等城际轨道交通,向塘至湄州湾、兰州至重庆、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和青藏铁路延伸线,大同至秦皇岛、朔州至黄骅铁路扩能改造。
公路:建设北京至上海、北京至福州、北京至香港(澳门)、北京至昆明、北京至哈尔滨、沈阳至海口、包头至茂名、青岛至银川、南京至洛阳、上海至西安、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福州至银川、广州至昆明等高速公路。
港口:建设大连、唐山、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舟山、福州、厦门、深圳、广州、湛江及防城等沿海港口的煤炭、进口油气、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和集装箱运输系统。适时建设华东、华南地区煤炭中转储存基地。
水运:建设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珠江口出海航道工程,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和京杭运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快重庆、武汉、南京等内河港口建设。
机场:扩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深圳、西安、乌鲁木齐、郑州、武汉等机场,迁建昆明、合肥等机场,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新建支线机场。
责任编辑:紫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