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多方协作推进贸易便利化的载体

    2009年10月24日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后,根据原产地原则,必须在自贸区国家原产价值超过40%的商品才能享受自贸区政策,而剩余60%的非原产价值所需原材料,需进入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才可以享受相关政策。在保税区进行生产再进入东盟市场,能够大大节约成本。因此,保税区将成为新形势下推进贸易便利化、促进区域经贸发展的重要平台。

 
保税区是推进贸易便利化的特殊载体
 
作为促进经济资源全球配置的重要措施,贸易便利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海关监管作为国际货物流动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在推进贸易便利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保税区,作为一种特殊的海关监管区域,则成为推进贸易便利化过程中先行先试的特殊载体。
 
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在一般保税区的基础上,还延伸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等更为高级别的保税区域。
 
海关总署副署长鲁培军说,一大批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中国的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成为中国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方面规范了海关对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的管理,另一方面区内企业也享受了特殊优惠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进而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以我国第一个综合保税区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为例,该区于2006年12月17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5.28平方公里。区内现有生产企业97家,物流企业34家,贸易公司41家,投资总额30亿美元。封关运作以来,综合保税区各项业务快速增长:2008年,共监管货值723亿美元,货运量247万吨,受理报关单93万份,入库税款61亿元。今年1--9月份,已监管货值447亿美元。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知评表示,实践证明,海关不断推出的特殊监管区域、特定监管办法,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据悉,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之际,处于中国东盟合作前沿地带的广西,接连获准设立保税区,包括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等。
 
保税区在新形势下发展面临难题
 
作为特殊的海关监管区域,要发挥保税区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促进作用,必须协调好海关、政府与企业等各方的关系。而在当前资源配置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传统的保税区已经不适应贸易发展的需求,亟需寻找新的转型之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教授张家寿说,从保税区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协调。据介绍,先立法后设区是国际上设立自由贸易区的通行做法,而我国保税区在立法方面遵循的是先实践再立法的模式,且缺乏体现国家行为的全国统一立法。只有地方出台相关规章,但由于立法层次较低,对其他部门协调效力有限,导致对保税区的政策政出多门,使我国保税区的国家行为缺少统一性和稳定性。
 
二、一些现行政策制约保税区的发展。比如,国内货物进入保税区要实际离境才能退税,很多企业认为不但增加了资金占用,加大了经营成本,而且影响出口产品国产化率的提高,不利于国内产品扩大出口;对进出区货物采取“一刀切”报关做法无法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需要。近年来,国内国际市场融合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企业既从事“两头在外”的外向型业务,也开始发展“两头在内”的内贸型业务。而现行进出区货物一律采取报关制做法,不但增加通关时间和成本,还使企业面临关税征收和贸易管制等问题。如有的区内企业从国内采购特定商品,需向商务部申办出口许可证,而在区外就不用办理,使一些保税区企业只好迁出保税区发展。此外,进出区手续繁杂也影响区内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保税区之间以及区内各类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设立的保税区过多,各个保税区所在地的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差别很大,保税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的保税区至今仍在使用纸面手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关的工作效率,也跟不上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四、保税区发展后劲不足。保税区内土地有限,多数保税区已布满加工制造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难以吸引到有购地需求的国内外大中型投资项目。随着国家间关税水平下调,进口保税分拨的政策优势也逐步减弱。
 
专家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新设计保税区政策,实行功能转型。
 
在继续提升水平的基础上向“自由港”迈进
 
众多业界专家表示,保税区的分化发展已是一种必然,而不断提升综合水平、进一步转型为自由贸易区也已经成为许多保税区的努力方向。 
 
杨知评介绍,为进一步提升保税区的功能,保税区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完善建设:     
 
一是积极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在传统货物贸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支持物流、展览展示等新兴产业发展,引入更多的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将园区努力打造成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     
 
二是加速提升信息化、电子化监管的水平。在海关等部门的指导下,继续完善综合保税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推广电子车牌、GPS电子关锁等信息化监管手段;研究推动进境地/出境地与指运地/起运地之间物流信息和报关信息的共享等。    
 
还有专家表示,全国各个保税区的区位、港口条件、区内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发展目标无须强求一致。在多数保税区继续发展区内出口加工业,并入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向临港出口加工区转型之外,应选择几个保税区实行区港联动,突出口岸贸易、转口贸易和国际物流服务功能,逐步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实行区港一体,以口岸国际物流业为核心功能,发展贸易、海运、理货、海运代理、货代、仓储、商展、信息、金融等业务,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促进我国沿海几个集装箱大港发展成为国际枢纽港。
 
对于广西几个保税区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瑞贤表示,要根据各个保税区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比如,钦州保税港区要发挥拆拼箱、即时退税等政策优势,为西南、中南、华南向世界发达地区出口和东盟国家走进中国市场提供一个便捷、低成本的平台;凭祥综合保税区要发挥位于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和中越边境上的特点,建设成为跨境经济合作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则可依托公路、铁路以及航空运输的优势,充分发挥作为西南出海大通道的枢纽作用,形成保税物流集散中心。
 
 
责任编辑:叶子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