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粮食物流园区研究现状
中国对粮食物流园区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较少,综合来看对粮食物流园区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粮食物流园区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阶段更深入研究发展粮食物流园区的模式与战略。
1.1 发展粮食物流园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袁卓强(2003)详细分析了建设湛江粮食物流园区的必要性和所具备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设粮食物流园区要注重的问题。李全根(2004)在明确粮食物流园区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规划建设粮食物流园区的合理性、现实性,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并认为规划建设粮食物流园区是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产业的新增长点。罗新民(2005)在分析构建粮食物流体系必要性和所需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在河南构建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的构想。张莉莉等(2007)深入分析了粮食物流园区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粮食物流园区建设运作上的几点建议。
通过这阶段对粮食物流园区的研究,研究者对粮食物流园区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可行性的认识逐渐清晰:发展粮食物流园区对促进中国粮食物流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具备粮食物流园区发展所需的条件,如建设了一批大型的粮食专用设施,而且一些设施的粮食物流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粮食的深、精加工已成为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工技术也有长足进步。
1.2 发展粮食物流园区的模式与战略
田颖(2006)总结中国粮食物流体系发展情况,提出了中国现在粮食物流中心的典型模式:浙江的粮食需求链模式、河南的粮食供应链模式、东北“一体化”现代粮食物流模式,并分析各个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李全根、郭晓东(2006)在深入分析建设粮食物流园区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粮食物流园区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建设粮食物流园区应重视的问题。余鹏彪(2007)探讨了发展粮食物流园区中的问题:管理模式、基础设施整合、第三方物流和园区循环经济,特别是深入分析了粮食物流园区发展的4种模式:经济开发区、主体企业引导、工业地产商和综合运作。这阶段研究认为,粮食物流园区发展的模式和战略应根据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及其所依托区域的经济等因素来确定。同时,由于粮食的重要性,粮食物流园区的发展应特别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借鉴一般物流园区发展经验,逐渐形成一套中国特色的粮食物流园区发展模式。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粮食物流园区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宏观层次,分析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模式战略等,而从产业层面对粮食物流园区的竞争等问题的研究仍很不足。笔者从产业视角对粮食物流园区经营发展中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为促进粮食物流园区发展建设提供指导。
2.粮食物流园区直接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
粮食物流园区是一种粮食产业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它的竞争优势与粮食产业和园区环境密切相关。粮食物流园区的竞争优势可以从直接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和非直接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区域创新系统)体现出来。所谓直接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是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形成的,它主要包括生产成本优势、资源获取优势、园区扩张优势和区域营销优势 4个方面。
2.1 生产成本优势
生产成本优势是指园区内的企业生产产品的全部成本低于园区外部的企业,使其在同等的市场价格水平下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技术条件不变的环境下,粮食物流园区的生产成本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是指企业可以从园区内其它企业的经营中获益。这种获益表现在 3方面:①市场规模的外部性。粮食物流园区一般是以大型或超大型的粮食储备库、粮食进出口接转站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园区内大量的粮食储存为其它粮食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节约了原料运输成本。同时,园区内企业利用地理上的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活动,降低了粮食产品的运输和库存成本,使平均成本降低,有利于价格竞争。②劳动力的供给。随着粮食物流园区的发展扩大,本地人员通过培训就业,并从外地吸引招聘工人,形成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市场。同时,劳动力在园区内企业间自由流动,企业内部劳动力变换加快,劳动力快速流动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信息、思想的传播和扩散。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促进形成了粮食物流园区的竞争力。③信息交流与技术扩散。由于地域接近,文化背景相同,粮食物流园区内企业可以有效获得有关上游供应商、同行业竞争对手、下游客户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好地洞察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趋势、新市场开拓状况以及技术的演变和革新的信息。
(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使企业获得诸如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效益上升的现象。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①内部规模经济。在粮食物流园区内,由于粮食和其它产品的转移成本很低,分工的精细化及其资产专用性的提高,使粮食企业不断将生产中各种不可缺失性的环节操作从企业内部分离出去。如粮食加工企业粮食来源于园区粮食仓储企业,不再需要另行投资存储粮食。这种分离导致企业内部单位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企业趋于达到最优生产规模,因而获得企业内部规模经济。②外部规模经济。园区内的企业利用空间的接近性,与其他外部企业合资、合作或者建立联盟等方式从事专业化分工协作,以弥补其在资金、管理、人才方面的不足。同时,粮食物流园区建有粮食展示交易中心或批发市场,从而使企业从中及时获取粮食信息。
(3)集聚经济。各种粮食企业和机构聚集在园区内,通过使用共同的公共设施,减少企业分散布局所需的必要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而节约相互间的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2 资源获取优势
(1)资源吸引效应。粮食物流园区的资源吸引效应是由路径依赖产生的,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性。这种选择本身具有发展的惯性和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会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粮食物流园区的发展也具有路径依赖性。最初由于政策因素、偶然机会、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粮食物流园区在某地区集聚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促使各种要素向该地区集中,从而使这种集中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使粮食物流园区获得资源优势。同时,路径依赖性还
促使粮食物流园区的这种资源优势持续形成和逐渐增强。粮食物流园区一旦形成,会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推动园区产业发展。随着园区产业发展和粮食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的粮食相关产业甚至是不同的产业,就扩大了园区粮食产业的规模,在园区规模扩大和竞争力增强的同时,资源的吸引效应也会加大,持续增强的资源吸引效应不断促进粮食物流园区资源获取优势的增强,推动园区和企业的发展。
(2)模仿效应。园区内各种企业和机构彼此的接近和了解使他们相互影响加强,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尤其是当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引入园区时,模仿效应会使其往前、往后、横向传递,从而使整个园区的资源素质不断提升和增长。
2.3 园区扩张优势
(1)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粮食物流园区是以粮食物流产业为基础发展形成的,随着园区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会引入其它相关延伸产业。通过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使园区内的企业得到专业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延伸产业包括粮油食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业、专业销售公司、展览业、信息咨询业,这些相关延伸产业在发展和竞争中,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促进了粮食物流园区的发展。
(2)企业的集群化成长。在一般企业成长理论中,企业有 3种基本成长战略:一般性成长(依靠内部资源)、购并成长和跨组织成长(主要是针对大企业的网络化成长)。集群化成长区别于前三者的地方在于:一般企业成长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充分利用内部剩余资源,而集群化成长中单个中小企业的资源能力获取更多是通过外部方式实现的。这具体表现在:①对园区内的其他企业在生产技术、知识、管理以及市场知识的学习仿效。企业的很多隐性知识都可能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交流暴露出来,甚至企业的文化也有很强的传播效应,园区内的学习效应成为企业获取资源能力的重要方式。②集体行动如成立行业协会或商会、营销协会、采购协作等合作化组织,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了重要的营销、生产和质量控制等资源能力。③园区所在地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创造就业和税收的目标出发,为企业发展给予制度化资源供给的推动。
2.4 区域品牌优势
粮食物流园区作为区域内重要的粮食物流枢纽,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粮食物流园区在区域内形成良好的声誉。园区内企业通过这些良好的声誉易于建立自己的区位品牌,形成品牌优势。
园区内的企业通过集聚,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形成区域品牌。如东海粮油的福临门系列粮油产品,江海粮油的苏畅粮食,上海良友集团的乐惠大米、海狮食用油等。在这种品牌的形成上,多家企业进行联合广告等多种形式的产品宣传方式,既克服了大企业投入广告费用过多而困难的问题,也避免了小企业不愿意投入广告费用的问题,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广告宣传,使每个企业都受益。此外,区域品牌比单个企业的品牌更有影响力和持久性,它是多个企业产品的浓缩和提炼,具有持久的效应,而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于整个园区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所以区域品牌更易维持,有长久的竞争力。
3.结论
粮食物流园区作为粮食物流发展新阶段的产物,已经显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这些竞争优势有利于深化中国粮食物流企业改革、促进中国粮食物流业的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大幅度提升粮食物流产业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中国粮食物流园区发展时间仍较短,实践经验仍不足,如何有效发挥粮食物流园区的竞争优势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博禅